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
刚刚成为一个总监,
小腹上长出赘肉,
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
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
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
不动声色地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胡玮炜柔弱的样子,
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地抛弃你。
故事要从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开始说起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文章内容不再赘述,
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阅读。
今天在知乎上我也受邀回答了这个问题,
核心观点就是:
我为什么要在你的价值观里面被落后?
--------------
/ 逻辑圈套
在这件事情上,
大多数人都不声不响地陷入到了一个逻辑圈套里:
普世价值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这绝非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
如果非要说,从孟母三迁,儒家文化成为主流说起,
再到近现代史的伦理、人德、社会问题,
甚至可以细数到大部分父母都会不自觉对孩子说的那句:
“你看人家XXX怎样怎样,你怎么就这么没长进”
论题太大,个人太渺小,但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
泯灭个人价值的观念是一种陋习。
印度最近有一个很火的电影,叫《起跑线》。
讲的是一对靠在集市卖衣服而发家的夫妇,
为了让孩子进名校而绞尽脑汁的故事。
电影讽刺了一样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缺失和不公允导致的社会怪象。
在这里说到这个电影,
其实道理也是一样,都陷入了一个逻辑圈套:
为什么进名校就等于孩子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电影里培训师只是引导孩子妈妈去思考如果孩子进步了名校会怎样,
孩子妈妈几乎在1S时间内,
完成了孩子从被孤立、抛弃到吸毒的堕落过程。
被夸大的电影情节最能直接的刺痛现实,
就是这么一个不假严谨思索惯性思考的逻辑,
完成了孩子不可以不上名校的逻辑结论,
而论据呢?
存在于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
存在于普世价值长期以来的洗脑。
而正是这种长期存在于社会的人比人现象,
把成功牢牢地定义在物质富足、权利在握、被人尊崇上面,
引爆了上文说到的文章以及其他类似的文章。
你看,社会情绪就是这样一点就着,
越多的阅读数和越多的转发赞同就代表了问题越大。
------------------------------------------------
/ 我为什么要在你的价值观里被落后?
A君想要的人生是叱咤风云,坐拥百亿帝国,实现财务自由;
B君想要的人生是游历世界,看遍繁花浮锦,哪怕清贫如洗;
C君想要的人生是安安稳稳,柴米油盐,追求每一个美好的朝夕。
站在各人立场里,如果都实现了,他们幸福吗?
废话,得到你想要的你不开心吗?
然而大多时候,站在七大姑八大姨,隔壁长舌邻居,
或者规范点说,站在社会的立场里,
A君是典范是楷模,
B君是不务正业但勉强算见过世面,
C君?堕落和不知耻的家伙,楼下的狗见了都要多叫几声。
一个人想吃苹果,你给了他个梨,他是会不开心的。
有首歌不也这么唱来的吗?
削个椰子皮,你却他妈给了梨。
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人人都知。
可是放到人生选择上,
总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为你规划人生,
怎么样才算成功,
怎么样才算走上人生巅峰,balabala。
这些梨,对于一个想吃苹果的人,有用吗?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就是兴趣地理和历史,
即便不碰课本数十年,
也依然能各种洋流气候历史事件张嘴就来。
就是这样一个兴趣满满,
可能日后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的人,
高考的时候屈服于父母的普世成功价值,
被强硬地喊去学会计,
搞到场面一度很难看,到现在他都不开心。
而父母的眼里,
却只看到现在身为某四大行之一的经理的职位,
不甚欢喜。
大多数醉倒在灯红酒绿之下的中年男人,
梦里是心心念念的理想国,
朦胧间都是少年踌躇满志的自己。
而你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生,
又有几次选择的机会呢?
所以站在你自己的立场里,
看到这些文章先别急着焦虑,
想想自己要苹果还是要梨,
如果你要的是苹果,
一个梨被炒到一万元,你焦虑啥?
你又不喜欢吃。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