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老二扁桃体发炎,嗓子红肿,昨天晚上睡前光着屁股在床上闹腾。老公便温言劝他盖好被子睡觉。可是这小子依然一会盖上,一会掀开地折腾,还伴随着连串的咳嗽。这下老公急了,厉声呵斥。没想到老二不但不买账,反而大哭起来,边哭边喊着让爸爸走开,咳嗽不光没缓解,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我把他抱过来,抚慰一番,情绪缓和后,躺下来准备睡觉。嗓子却不给力,咳嗽一声接着一声,喝水也不管用。我便从网上搜索推拿的视频,小家伙很感兴趣的凑过来:“妈妈你要干什么?”“我想看看有没有缓解咳嗽的推拿视频。”“你要给我推拿吗?”很配合地让我给他推拿,然后就睡着了。
亲子沟通中,父母往往都有美好的初衷,但是很多时候沟通却无法进行下去,甚至还会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为什么呢?
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忽略孩子的理解水平。
以学龄前儿童为例,学龄前儿童词汇量和生活经历还在发展过程中,并且这一阶段游戏还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所以当孩子沉浸在游戏之中的时候,他是无法顾及父母的想法的。就像我家老二在床上蹦来跳去沉浸其中时,爸爸说的话他可能都听不到,即使听到了,也不会马上停下来。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躺下睡觉”变成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吸引他的注意。博克的农场景观模型实验与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比较可知“是熟悉的问题,也容易理解时,儿童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的”。也就是说当儿童在不熟的情镜中,父母的意思又不那么容易理解时,父母的要求往往不会得到孩子的回应。遗憾的是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父母往往不会考虑这些因素,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沟通无法正常进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变双向的交流为单向的指责、抱怨。
做为父母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孩子的共鸣,甚至遭到挑战时,愤怒、委屈等情绪就会油然而生。本来想解决问题,可在负面情绪作用下,指责、抱怨,甚至强制便随之而来。指责、抱怨只是发泄自己情绪的手段,完全背离了解决问题的初衷,而“强制”可能会让孩子暂时隐忍和服从,从长远来看,这种“沟通”方式绝不可取。某次老公用不可商量的语气让儿子做事,老二表达不满时,老大的一句“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与爸爸硬刚”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笑过之余,仔细体会这句话,强制服从的策略能否能真正起作用已不言而明。
基于解决问题的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心中首先要时刻清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