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崛起》这本书表达了一个让我惊奇的概念:成功者都是“三心二意”的。
这个结论并不够客观,但2012年,大卫·斯特雷耶(David Strayer)在伦敦展开多任务处理实验时,发现人群中的确有那么一小撮人,能够一边开车、一边做数学题、一边回微信。这些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2%。
这些“一心多用”、“三心二意”的人,不但能够同一时间完成多个任务,而且相比一次只做一件事,他们“一心多用”时的表现更好。
《个体崛起》的作者spenser自称香港第一自媒体人,我关注了他的公号,知道他是个“互联网青年”:经常在多个城市飞来飞去,一边见客户一边构思今天的公众号推文,同时与对方交谈如何能够让收入指数增长。
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基于抓住了风口,实际上他也是个“一心多用”者。只不过,他并不是天生的“一心多用”者。
《个体崛起》这本教你如何多个人超级品牌的书里,几乎没有提到“一心多用”和怎么才能“一心多用”,但整本书的精华都在这四个字里。
你想从平淡无味的生活里跳出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时挣到钱吗?可以,只要你一边上班一边做兼职或上培训班,一心多用。
你希望得到优秀异性的亲睐,同时让自己较少风险的获得高质量婚姻吗?可以,只要你同时与许多异性接触,广撒网精挑选,一心多用。
犹他大学心理学教授斯特雷耶认为,“一心多用者”大多是遗传。绝大多数“一心多用者”,生来就更擅长多任务处理,不具备这个遗传基因的人,即使再多的练习也不可能做到“一心多用”。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独立研究显示,经常一心多用的人,进行更多的多任务处理会变得更糟糕。所以,除非你是天生的“三心二意者”,否则不可能通过练习变得一心多用的。
既然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一心多用”,那么这件事对于大众是否就是个神话?万幸,大脑的潜能比你想象得更博大。
我有个高校教师的朋友,通过网络授课,把自己的时间“卖”给更多学生。于是除了教课,他还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建立个人品牌、沉淀流量……
他没办法一边上课一边思考,但他是个谨慎的人,他把上厕所、玩手机的时间也挤出来,一件一件好好思考。
表面上看,他是个身兼多职的“斜杠青年”,实际上,他和我们一样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他之所以能够“一心多用”,是因为他把时间放在了不同的格子里。
能让我越来越值钱?那这一格多放点时间。守着一份岗位工资不变?那这一格少放点时间。
这是他分配时间的方法,熟练之后就成了“一心多用”。像这种虽然不是“一心多用”,但可以达到一心多用的效果的方法,除了把时间分进不同的格子里,还可以把两件事当成一件事情来做。
我有个广告公司的朋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写文章给自己创收,做是做到了,但被上司指责工作不够专注。后来他换了一份媒体工作,工作内容也是写文章,即使上班偶尔偷个懒也不会被上司指责,于是他成了一个一边上班一边给自己增值的“斜杠青年”。
表面上看他“一心多用”,实际上,他仍然一次只做得了一件事情,只不过他把两件事当成一件事来做:见客户+写文,差距太大无法完成。写新闻+写软文,联系紧密,只要稍加练习,做起来水到渠成。
朋友A是个自媒体人,也是个全职媒体工作者,她白天利用工作时间搜集资料,运营自媒体平台,下班后进行系统的协作工作和媒体专业学习。
表面上看,她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最多的,实际上,她分配给这三件事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由于长时间的“一心二用”,她对工作和兼职都已经极其熟练,能够做到媒体工作和自媒体工作的无缝切换,用拿工资的时间磨练自己挣外快的技能。想要做到“一心多用”,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是很好的办法。
去年,我考了二级心理师资格证、运营十多个自媒体平台、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我的时间似乎已经饱和得不能更忙了,但今年我“挤”出了更多的时间。
我报了心理师培训班并且准备考雅思;我花更多时间在写作上,豆瓣粉丝破万,壹心理专栏认证,自媒体平台粉丝线性增加;我的工作业绩得到主管的认可,得到了加薪,开始掌管部门经费并且做一些HR的工作。
去年,我以为我已经做得够多、够杂、够“一心多用”,但今年我做得更多、更杂、更“一心多用”。去年我经常觉得很累,今年我居然觉得比较轻松。究其原因,就是我的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2010年两位法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大脑无法同时做多件事情,平时我们所谓一心多用,只不过是快速地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
做一件事所花的时间越短,做另一件事上可花的时间就越多。只要提高做每件事的效率,完全可以达到和“一心多用”一样的效果。
生活中,具有“一心多用”天赋的人到底是少数派,更多的人用后天的努力发掘方法来实现“一心多用”。只要掌握方法,我们可以凭借后天的努力,让自己的行动比“一心多用”更加高效。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