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以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为原型的动画电影《花木兰》。13年后,美国好莱坞再次推出以中国元素为卖点的《功夫熊猫》。《功夫熊猫》延续之前一贯的中式设计,从细致入微的景观到精心刻画的动作,从精致细腻的画面到生动传神的人物,从曲折动人的情节到高水准的制作,造就了一场视觉盛宴。究其原因,是由于这部影片用最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和西方的艺术结合,征服了中国和全世界的人。虽然依旧是用中国的瓶子装美国的好莱坞酒,但是,在《功夫熊猫》中,除了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更是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这应该是比《花木兰》更进一步的尝试。
多年来,我们一直为自身悠久的中国文化引以为傲,认为外国人很难领会玄妙隐晦的中国文化的真谛。但事实上,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变成了可能,《功夫熊猫》便是这种可能性的桥梁。
作为美国利用中国元素制作的电影,《功夫熊猫》其实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很好的结合。人物是文化承载中最生动的部分,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性。历数影片中的人物,阿宝是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出场的;“盖世五侠”和师傅在影片中始终是出于助手的位置,甚至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他们是乌龟大师的思想手脚,乌龟大师的思想凭借他们得以实现,而乌龟大师的思想正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可以说,影片中的文化思想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美国的阿宝和中国的乌龟,所以,现在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就是乌龟大师的思想表现。而其中体现比较集中的是“佛、道、儒”三种代表思想。
一、佛
什么是“佛”?简言之,佛是觉悟的人。觉悟了什么?觉悟了生命真相,觉悟了宇宙、人生真谛。什么真相?生命的因果轮回,缘起性空,苦集灭道的真相。
在影片中,乌龟大师是武功高深的智者形象,代表着对万事万物真相的觉悟。乌龟大师的一番话总能令人深思,比如“There is no accident.”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世间本无意外,一切皆由自然,真相不会改变。乌龟大师劝导浣熊师傅:“只有放下心中的疑虑,才能助熊猫完成它的使命,从而完成你的使命。原版对话中“let go”(“放下”)也是佛家的偈语。当浣熊师傅说可以控制在哪里播种桃树时,乌龟智慧地笑笑,说:“无论将种子播到哪里,它长出来的还是桃树,不会长成苹果树或桔子树。”意思就是说这是命中注定的,也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一种宿命论的体现。他相信,阿宝就是神龙大侠,所以他规劝浣熊师傅 :“你要相信它。”这个“信”字也是佛教的偈语。【2】最后,乌龟大师自称“My time have come”(我的时辰已到),对世界的参悟,使他产生一种顺遂“佛理真相”的使命感,他的一生如同一条河床,要让“佛理真相”顺遂的流淌下去。他的身体随花消逝,这是一种佛教唯美的羽化成仙的境界,就像莫高窟中的飞天,是一种涅槃重生的象征,乌龟的消逝迎来了阿宝的重生,体现了佛家的轮回思想。
同时,命运(destiny)一词在影片中出现了20次之多,强调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谁也无法逃离命运的安排。太郎尽管武艺高强,却因秉性不好,注定无法拿到武功秘籍;熊猫阿宝呆头呆脑,动作笨拙,但是从上山开始,似乎命运就已经开始把他逐渐带到他自己的道路上:天一样高的台阶,他没走两步就累的气喘吁吁,却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支撑他坚持爬到了山顶;终于爬到玉皇宫门外,却正赶上闭门,像极了孙悟空向菩提祖师求教的剧情;最后乘烟花从天而降,被乌龟大师选为神龙大侠,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是意外,却又是命中注定。
对这个命中注定却看似充满意外的世界,浣熊师傅产生了种种的困惑与烦恼。乌龟大师告诉他方法论:“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佛曰:“境由心生”。就浅而言,是指我们的心情状态如同水面,当烦恼来时,就像水面起了波浪,很难看清水面所映射的万物,如同很难看清烦恼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样。只有当内心平静下来,才能看清周围事情的真相,看清楚了,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水面平静了,周围的山河大地自然就能清晰地显现出来一样。《般若波罗蜜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正是对乌龟大师的话的佛理阐释。佛家有两首诗很有意思,一首《偈神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首《偈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修行是为了觉悟真理,为了强调内心的“悟”,这两首诗前一首强调“渐悟”,后一首强调“顿悟”。但对“色空“的辩证看待上,《偈神季》依然强调要借助人自身才能“ 勿使惹尘埃”这样就在“色空一体”的神妙之中硬生生塞了一个“愚物”人;而《偈慧能》强调“菩提”非“树”,“明镜”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色空本一体,连“尘埃”也是空的。
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就是熊猫阿宝悟到功夫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佛”的最高境界,当人法我皆空的时候,我们本来的真如就能顿显,而我们本身蕴藏的无穷力量也能发挥出来。
二、道
中国道家思想在《功夫熊猫》中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物我两忘”和“虚静”是道家思想的两种主张。在影片中,乌龟大师隐居在悬崖之巅,其离天之近,离地之远,摘一颗星星仿佛摘一朵花一样自然。他似乎是生活在天与地之间的混沌之处,远离尘世,甚至远离神龙宝殿,超然于我,超然于世,超然于宇宙,万事万物无声无色无香无味无感无法,只归于虚静,如同庄子所说的“形如枯木,心如明镜,静听天籁”的境界。
乌龟大师除了 “超然物外”的仙风道骨之气之外,对尘世之事也一眼明了,但他还是不紧不慢,随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从乌龟这个形象来看,这也代表了西方对中国智者形象认知的一种具象化。浣熊师傅正好与他相反,他难以达到乌龟大师的高度是因为他无法做到静心,影片情节跌宕起伏,也是暗示一种内心修炼的过程,而内心修炼的终点,就是乌龟大师所代表的“道”:想要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看清真相,就需要心如止水,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乌龟大师升天的情景中,身随风去,形神俱灭,与万物划一,与庄子主张“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相一致。
三、儒
《功夫熊猫》里还有儒家思想。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将“孝悌”定义为“仁”之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他认为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影片中表现儒家思想“仁爱”理念的地方也正是阿宝和太郎的对比。阿宝从鸭子爸爸和周围的邻居哪里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太郎却被自己的贪婪和野心控制,以至犯下欺师灭祖,残害无辜的罪行。两人同出于浣熊师门,都在玉皇宫接受训练,但一部神龙秘籍将两人地命运引向不同的方向:阿宝在仁爱中重新认识自己,从而顿悟了“神龙秘籍”的真谛,太郎却牵引出心中的贪念和恶念,在其中越陷越深,直至堕入罪恶的地狱。
同时,这样的故事发展也暗合儒家“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太郎和阿宝的经历正是论证了这个观点。他俩都是养子,浣熊大师在太郎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宠爱,将自己终生武学修为全部传授给太郎。好的天赋、好的师父加上后天的努力,太郎的武学修为逐渐爆发式地显现。但浣熊大师对太郎溺爱使他看不清太郎随着武学修为的增长逐渐膨胀的野心和贪婪,最终让“恶”的种子在太郎心中发芽生根,终于太郎的灵魂被完全吞噬。这样的后天教育使得太郎在自己的目的没达到时,对和平谷大开杀戒,甚至是对亦父亦师的浣熊痛下杀手。而熊猫阿宝和鸭子爸爸在和平谷开着一家面馆,从小就与和平谷的居民生活在一起,他对自己周围的居民有着感情,鸭子爸爸常教导阿宝“We all have our places in the world”,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鸭子爸爸的爱提供让“善”的种子有发芽、成长的环境,这样的爱也教会了阿宝学会了爱及坚持、宽容,最终使阿宝领悟神龙秘籍的真谛,拯救了和平谷。同样是被收留的太郎与阿宝因为所生活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的不同,养成了他们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这也正是说明了“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
另外,儒家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在片中也有一些体现。作为片中最明显的思想标杆,乌龟大师在虽然句句显露禅机,看似与佛道走得很近,似乎一直很“出世”。可是中华文化,自古儒释道纠缠不清,难分难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在禅机道理之中,仍然可以窥见乌龟大师身上关于儒家抹之不去的“入世”思想。他确是心系天下,内有众生的。他最著名的话“世间没有意外”对“出世”和“入世”作了辩证的看待:无论出世还是入世,都是人世间的一段过程,不要因此“以物喜,以己悲”,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去行动,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回到正轨。他正是相信世界只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论太郎如何嚣张,他总会败下阵来的。这条主线也许就是他“世间本无意外”思想的根基。
四、功夫
在许多老外眼中,神秘的东方国度,最玄之又玄的当属中国功夫了,在本片中,既然把“功夫”放进了标题,那么最大的看点是中国功夫也算题中之义。
提起中国功夫,人们往往会想起武术,其实这两者的概念并不完全重叠。“功夫”是各种搏斗技巧的统称,狭义上的中国功夫等同于我们所说的传统武术,而广义上的中国功夫,则是指在中国流传的独特格斗体系,这不仅包括传统武术套路、散手等,还有摔跤和现在流行的散打等。当然,影片展现的还主要是我们广大武侠爱好者所热衷的传统武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开始讨论武者的理念,随着武学理论逐渐完善,人们对“何为武”的认识逐渐精微,“武”便分出差别,“功夫”自然被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叫做武艺,这是一种观赏性的艺术表演,99%的人在这个阶段上,包括甄子丹、李连杰等打星,只能说他们用表演艺术推广了功夫;第二层次,叫武术,在武学上开宗立派的人,这些人自创一格,对功夫有着自己的理解,比如近代的李小龙自创截拳道;第三层次,叫做武功,这种层次在武侠小说中比较常见,像郭靖、达摩等等,无论是“隔山打牛”或者是“降龙十八掌”之类的招式,其实都是通过强力瞬间改变人或物的物理特性,已达到“飞花摘叶,隔空伤人”等境界;第四个层次,叫做武道,即习武者对“武”的领悟。
各人对“武道”的理解不同,就生出不同的“武风”,即各人修习的目标产生不同。比较普遍的说法是, “仁者无敌”是武学最高境界,因为这不仅暗合儒家传统思想“止戈为武”,而且更是一种将“武”与天地人结合起来思考的深刻辨证观:战是为了不战,不战是战的最终目标。与之相反的一种境界是像东方不败那样将“武”理解为“天下独尊”,那他的风格便走向“反手之间,灰飞烟灭”的毁灭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功夫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探寻天地人和谐关系的辩证哲学。而中华正统武术的使命,一直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平则鸣,止戈为武。
在片中,乌龟大师作为功夫创立者,从其以阴阳太极为底盘的修炼之地可以看出,他修习的是太极。何谓“太极”?王宗岳经典之作《太极拳论》开章明义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5】这与“止戈为武”的功夫境界是一致的,所以说,乌龟大师是一种“止戈为武”的理想境界的化身。
作为片中最惊艳的功夫, “无极拈花指”可谓占尽风头。乌龟大师当年制服太郎,靠的就是这种功夫,而太郎越狱复仇过程中,对付五侠所使用的招式,也是它。这种叫“拈花指”的功夫,源于佛家“佛主拈花伽叶一笑”的典故,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拈花指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之一种功夫,练时内外同修阴柔兼阳刚之劲,功成之后,三指拈物,无论如何坚实之石,都能应指而碎伤人于无形之中。【5】拈花一笑的故事载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述了佛将入灭,鼓励弟子们问法,结果由于大梵天王献花请法,引出了世尊给摩诃迦叶付嘱无上大法的佛事。此一大实相无相的人,始能领会。世尊为报大梵天王请示最上的大法,即将大梵天王刚刚奉献的莲花拈在手上,意思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有那一样不是在说最上的大法呢?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无特定的某法是实相,亦可说每一法都未离实相。所以不必另外去找,连你刚才献给如来的莲花,何尝不就是最上的大法?于是拈起花来给大家看。可惜,百万人天及诸比丘之中,除了摩诃迦叶,无有一人,能够体会佛所示意。只有摩诃迦叶,已证实相,已知佛意,所以破颜微笑,合掌正立,默然无语,表示既与佛心相印,说话已是多余。因而受到世尊的印可,承认他已传承了佛的无上心法,那个无上心法的名称,叫做“正法眼藏,涅盘妙心”。正法的眼目藏于此,寂静的智慧亦存于此。这种逾百万人中只得一人领会的“无极拈花指”,正是暗示了阿宝面临无字秘籍时的顿悟与乌龟大师的“无上心法”之间心心相通,以及阿宝对“武”与天地人关系的顿悟直达佛心的难得境界,更是佛教思想对“中国功夫”的深远影响见证。
结语:《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斯蒂芬森(John Stevenson)声称这部片子是向中国文化致敬,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的确,从熊猫、武术、太极图、山水、建筑到汉字、鞭炮及至包子、筷子、面条等场景细节,从汉斯•季默(Hans Zimmer)那民族特色鲜明的配乐,从“SHIFU”等原汁原味的用语,甚至从那“中国风”片头,我们都可看出这种“致敬”的诚意。然而,这封“情书”里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研究之深入之巧妙,让人惊艳之余,也该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呢?
参考文献
【1】 任俊蓉,刘子建.东学西读——论《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的应用.《电影文学》, 2008, No.471(18):34-34
【2】袁源.中国乎?很中国——谈电影《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的美学接受.《电影评介》, 2008(19):43-45
【3】张晓 .《功夫熊猫2》的文化和市场价值.《中国电影市场》, 2011(9):32-34
【4】匡传英.儒家教育思想在《功夫熊猫》中的显现.《电影文学》, 2013, No.594(21):62-63
【5】 周子.《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功夫.博文网
【6】《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7】郑中求.《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对中华武术精神的阐释与传达..《电影文学》, 2009(3):63-64
【8】刘蓓.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上海交通大学》, 20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