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多久以前,自己看过一遍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次跟着有书APP重新读了一遍,竟全然没有了上次读书的记忆,这样也好,我又可以重新在这个陌生的围城里饶有兴趣地重新参观了一下。 我记得看到结尾的时候,我心里是很沉重的,手里的书一直不舍得合上,我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到这里结束,方鸿渐和孙柔嘉应该还有更多的故事,甚至我那么渴望唐晓芙能够重新出现,最好是一个未婚的依然爱着方鸿渐的唐晓芙,那样也许更像现代电视剧里的爱情了吧,可我毕竟不是钱先生,他写到这里就结束,一定也是有他的隐处。只是我这个读者,真的是缓了好久才接受这样的结局,可能是因为我会有些羡慕方鸿渐吧,虽然错过了心爱的唐晓芙,也竟能娶到一个千方百计嫁给他的女人。我很想有个归宿,有一座围城把我包围,只是我太明白自己了,就算错过了唐晓芙,我也不会去娶一个孙柔嘉,并不是因为我痴情,而是我太虚伪,我不愿意接受生活或者命运给我的施舍,我更愿意跟着海市蜃楼一起消失…… 现在回想一下这本书,对书里的人物还是能记得清楚的,几个主要人物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还有他们家里的、路上的,相干的、不相干的李梅亭、顾尔谦、高松年、汪处厚、陆子潇、方遯翁等等,希望这次看完不像上次那样,忘得一干二净,总要记得一些人、一些事。我记得,三毛说过,看过的书可能会忘得一干二净,但是有些东西已经不自觉的化作你的骨,你的肉,你的血,成为了你的一部分。我看围城,一直都把方鸿渐当作了自己,也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他一样的人物吧。我和方鸿渐一样,是一个对生活有很多向往但是却拿生活无可奈何的人,对于爱情,我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相爱的人,只是到现在我遇到的都是鲍小姐和苏文纨的结合体,并没有那么幸运遇到一个唐晓芙,我也试着向方鸿渐那样和一个孙柔嘉在一起,结局也是一样的落荒而逃,我很难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事业上也是一样,我一直在体制内,曾经自以为可以改天换地、大有作为,到了快三十而立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一些幻想,并不曾真实的存在过。我身边也有赵辛楣一样的朋友,只是我很难和那些家庭优越的朋友平等地在一起,总会触及家庭出身那根敏感的神经,不由自主的自卑失落,所以我并不曾因赵辛楣一样的朋友而在事业上有所进步。 让我先忘了围城里这些人物吧,暂且给他们每个人重新起个ABCDEF的名字吧,我想谈一谈围城里那些关系。哲学上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围城里,我看到了家人、恋人、朋友、同事不一样的关系,我也感同身受。方鸿渐带着孙柔嘉回家的几幕场景,我记忆尤深,婆媳妯娌间的勾心斗角,亲情不知道在这里被什么撕扯的粉碎,就连方鸿渐自己都开始躲避着自己家、孙家的亲情,他在结婚前是对这些从未感到如此陌生的。恋人的关系就更复杂了,鲍小姐一夜情后的冷淡就像儿童对旧玩具的厌弃,苏文纨一句混蛋就由方鸿渐的爱慕者变成了香港百般挖苦的走私人,孙柔嘉的楚楚可怜也成了千方百计,就连赵辛楣紧紧盯着汪夫人也变成连夜逃跑,什么样的是爱情,什么样的婚姻是爱情的果实,那么迷恋唐晓芙的方鸿渐到最后在深夜,不也庆幸过有一个孙柔嘉可以倾诉吗,不也向着生活和现实妥协了自己的爱情吗?朋友和同事就更不用说了,赵辛楣这样的对方鸿渐,我始终不明白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是先天的优越感还是同病相怜的共情,至于三闾大学的一切,就真的是人间俗世,避无可避了,21世纪的现在倒也更复杂了些。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把方鸿渐击了个粉碎,而我也万难从这门学问里毕业。 这几天,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看到故事的结尾我心里竟是那样的不甘、那样的失落,我好像真的希望方鸿渐可以去追回孙柔嘉,希望孙柔嘉可以再多迁让方鸿渐一些,我是真的希望方鸿渐和孙柔嘉会高高兴兴的在围城里再也舍不得出来了。现在,我想明白了,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的围城,我是渴望被围起来的人,渴望有一种命运紧紧地束缚着我,让我不再漂泊。可真的出现了这样的围城,我会进去吗?我想也是很难的,倒不如自己就在这里化成一座城,期待着有一天有些人和有些事满怀欢喜的走进来,走到我的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