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3.人苦难的根源|成人鲁迅

13.人苦难的根源|成人鲁迅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4-03-17 07:58 被阅读0次

非原创非首发

课程笔记


  我们没有办法预知人生的某个瞬间意味着什么,直到它成为回忆。

  真正罕见的友谊,不是在热闹的时候的亲近,而是哪怕多年不见,依旧能够有无话不谈的默契。

  人生的苦难,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没事自找的,另一种是找上门,确实逃不掉的。


鲁迅的人生哲学

第十三课:个人苦难的根源|成人鲁迅

  苦难在今天是一个很诡异的词汇,在很多人眼里,苦难很神圣。人生下来要吃苦,要心怀感恩地吃,迫不及待地吃。而且要把苦看成是经验和智慧。

  不肯吃苦的人就是心智上的缺陷,要么懒,要么软,所以这些人不仅吃苦,更痴苦,最后吃持苦。他们不吃苦,于心有愧,不吃苦就活不踏实,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眼里的幸福就是一个不等式:吃苦比快乐多一点就是幸福。

  而这种对于苦难恋恋不舍的感情,其实很有迷惑性,因为很多时候,无论是成长,成功,还是成事,确实离不开苦难。而鲁迅也发现了这个荒谬的不等式。

  他认为,要破解对苦难的迷恋,首先就是要搞清楚个人苦难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而这个发现,来源于他的童年玩伴,一个人生先甜后苦的人,一个用钢叉戳出来《故乡》的人。更是一个生命轨迹和鲁迅完全对应的人,这个人就是闰土。

   第一部分:初见,花鸟一般的安乐生活。

  闰土其实不土,他的本名叫章闰水。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83年的春节,这一年是鲁迅家祭祀值年。由于周家分房若干,每年由各方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就是值年。而就在祭祀前,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又是新年,又是值年,又是丧事,就像期末的时候,所有的ddl都写在一块儿了,可想而知,鲁迅所在的兴房,有多焦头烂额。

  而就在这个时候,恰好在鲁迅家做忙月的竹编师傅章福庆,就推荐让他的儿子章闰水来帮帮忙,看管看管祭器。借着这个机会,章闰水和鲁迅就相识了,跟着父亲上工时常来找鲁迅玩耍。

  对鲁迅来说,这位救火小队长的存在很特别,一是因为鲁迅作为家族长子,一直扮演的是兄长的形象,面对他的弟弟们,他是带领者,责任者,承担者,要有见识,有情商,有骨气,而这个比鲁迅大两岁的章闰水却是反过来的,他比鲁迅更能干,更有见识,让鲁迅体会到了当弟弟的快乐,鲁迅对他很是敬重。

  二是闰水作为一个乡野少年,像一个天外来客一样,身上带着很神秘很诱人的色彩,他第一次到周家,就给鲁迅带来了一个新世界。他给鲁迅讲捕鸟的法子,讲沙地里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什么角麂,跳鱼,种种奇异的景物。

  这些在城里人听去啊,觉得沙地真是异境,非常的美丽。他这时给予鲁迅的第一个印象,一直没有磨灭,比别的印象都深。

  这两人简直是天生CP,一个士族子弟,一个乡野少年,一个憧憬自然,一个来自自然。更胜者,一个名字带水,一个名字有木。在短短的春节假期,度过了自己的水木年华。

  我们常说,年少时的友谊最珍贵,因为它最纯粹,最热切,也最直接。章闰水和鲁迅也是这样。新年没过完,两人好的快穿一条裤子了。以至于正月十八做完忙月,闰水的父亲要他回乡下时,少年鲁迅急得大哭。闰水也躲在厨房里,不肯出来,简直和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一样。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相遇是两个少年时代的一个标点。对于公子哥鲁迅和农民闰水来说,这都是他们最后快乐多余苦难的时间。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预知人生的某个瞬间意味着什么,直到它成为回忆。

  接下来是第二个部分:再见|苦难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我们要重新提一下《故乡》这篇文章。其实在这个散文里,鲁迅撒了谎,谎还不小,这篇收录进课文的散文写于1921年,而作品本身记录的是鲁迅1919年12月从北京回乡搬家的经历。

  文章里的闰土,少年一别之后,就没和鲁迅见过面了,直到30年之后,中年危机的鲁迅碰上中年危机的闰土,两人之间的亲切没了,只剩下隔阂了。

  闰土一口一个老爷,让鲁迅觉得相别多年再见,还不如不见。印象很深刻对吧?但其实呢,这段故事是假的,或者说是被鲁迅刻意加工过的,因为鲁迅和章闰水自从1893年分别之后联系其实也没有断过。

  两个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鲁迅的青年时代。1900年,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的鲁迅寒假回乡时,还主动邀请章闰水一块儿去登应天塔,陪他到大江桥游玩。去了大江桥,还没过瘾,他们还参观了古轩亭口,大善寺等。两人边走边谈,非常热切。

  我们都知道,真正罕见的友谊,不是在热闹的时候的亲近,而是哪怕多年不见,依旧能够有无话不谈的默契。你要知道,鲁迅此时已经21岁了,和我们今天读大学的朋友们一个年纪。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章闰水之于鲁迅,就是你每年寒假一起旅游happy的死党与你的关系一样,更不用说章闰水和周家的关系也挺不错,每年夏天他都要到鲁迅家里来取周家无偿送给他家的草灰。每次不多不少,带上八只西瓜作为回报。起码到鲁迅青年时代为止,章闰水和鲁迅,和周家关系很和睦。

  那为什么鲁迅要撒这个谎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但是此时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的苦难,寄人篱下的辛酸,在外求学的奔波,更愿意和章闰水这样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各自的苦难之中,更因为他在章闰水这样的底层人民身上看到了很多的希望。

  他看到他们面对苦难,有着很顽强的生命力,有着不屈的意志,很坚韧的精神,他在这些人苦难的姿势里,得到了很多激励。鲁迅那时候也愿意相信,章闰水这样的人,只要运气不太差,都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他们大体都是善于吃苦的。

  按着今天“吃苦是福”,“苦能生财”的想法,这些人是全世界最应该走上人生巅峰的人。直到1919年,鲁迅返乡最后一次遇到章闰水,这就是我们的第三部分:重逢|不是人在经历苦难,而是苦难在经历人。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为什么鲁迅在第三次见到章闰水之后,在文章里撒了谎,因为他被震撼到了。

  在此之前,鲁迅对于苦难的认知,因为他的阶级性,因为他的遭遇,可能和我们某些家长有些类似的地方,看到不能吃苦的人,不免在心里面说他们矫情,自己受苦受累的时候,也相信战胜了苦难,命运会给自己奖励。

  但他见到章闰水的时候,这些想法在一瞬间消失了,因为他第一面甚至没有认出来。要知道,真实的情况不是文章中写的,少年以后三十多年没见面,起码两人成年之后交往不能算少,更不能算生疏,但鲁迅依旧没有认出章闰水来。

  因为他完全被生活的苦难折磨成了另一副样子。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天灾,人祸,剥欺凌,使得当年教鲁迅捕鸟,讲海边故事的少年,一变而为衰老,阴沉,麻木,卑屈的人。虽然质朴、诚实还是仍旧,这怎能使得故乡的作者不感到悲哀呢?

  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享受生活的快乐,青年时身强体健,对生活的困难能够给予还击,但到中年,39岁的鲁迅看到42岁的章闰水,既认不出他的样子,也说不出宽慰他的话。

  最近有一句话叫做:朋友,就是那个你虽然嫉妒,但还是会挂念的人。再俗一点,就是说:既怕兄弟开路虎,又怕朋友在吃苦。

  而人生的苦难,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没事自找的,另一种是找上门来也逃不掉的。鲁迅家族遇见的苦难,可以说,两个因素都占了。周福清贿赂考官败露是自找的,而晚清时代的飘零,国家的衰败,就属于第二种。

  而在鲁迅眼里,真正的苦难就是第二种,是结构性的压迫和命运残酷的偶然。相比于前者这样的苦难,不是关卡,也不是什么考验,而是一场漫长的凌迟。

  苦难就像生病一样,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只会破坏人的免疫力,让人一辈子都在病痛里沉沦。这一点也应验在了张润水身上。

  我们现在可以数一数,在鲁迅没看见的地方,章闰水都吃了什么苦?1903年,章闰水的父亲章福清去世了,没有其他选择的闰水接过父亲给他的土地,成为了那个耕地养家的闰土。

  而后,章闰水成家。再然后,他的五个孩子相继出生。家里的开销极大,他也只能更加拼命的做工,闰土家里的田地只有六亩,即便闰土手麻脚利,挑土,摇船,做农活儿,一样不落,但依旧难以维持生计。

  丧亲之苦,劳作之苦,贫乏之苦,养育之苦。这些东西让章闰水变成了鲁迅眼里那个木偶一样的中年人。而后就是1919年了,和鲁迅时隔19年的见面。

  见面之后,虽然得到了一些鲁迅家旧房屋里的器具支撑家用,但章闰水的生活一点也没有变好,苦难并没有打算放过他。

  1934年,绍兴大旱,章闰水那六亩田地里,颗粒无收,因为此前生活压力极大,章闰水家里并无积蓄,此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来,章闰水被迫把土地卖了,变成了纯粹的赤贫,只能靠租种土地为生。

  这些章闰水吃的苦难,终于集中在晩年爆发了。50多岁之后,章闰水背上生了一个恶疮,家里又没钱医治,致使伤口化脓,一直不能愈合,而且越来越严重,一直烂到有碗口那么大。他的女儿陈阿花说,“我替父亲揩脓血时,虽然痛,但他不流一点泪,死前一个月,还在沙地里管西瓜。”

  最终,1935年,57岁的章闰水离世了,也就下一年,鲁迅先生也死于久劳而来的肺病。

  今天,很多家庭没事就爱给孩子以挫折,爱让孩子吃一些不必要的苦,受一些不必要的伤。暑假让你去洗碗刷盘,寒假去收银上班,考个试,考好了给你批评,让你扫兴,考不好呢,更是要从身体上惩罚心灵,美其名曰“苦难教育”,其实就是苦难崇拜。

  这种崇拜是轻挑的,更是恶毒的。因为他假装理解的苦难,正是从苦难里收获了什么,但其实拒绝了解真正的苦难,最重要的是,他的孩子有两个敌人:一个叫体面,一个叫快乐。

  但他们不知道,世上吃苦最多的人,一辈子既缺少快乐,更没有体面。所以很多人的一生就变成这样:明明经历了不幸,不知道去争取;跌到了深谷,不知道去自救;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反思。

  没有思辨能力,没有成熟的心智,但是他很乐意宽慰自己,“没事,我已经吃过苦了。”“吃苦是成功之父。”

   其实恰好是苦难在孜孜不倦的摧毁着一个人变好的可能。我们回过头,纵观章闰水的一生,我们发现,苦难的本质并不是人在经历苦难,而是所有的苦难在经历一个具体的人。

  所以在后来鲁迅成名以后,几乎没有写过一篇文章,去肉麻的表扬善于吃苦的底层民众,写他们多么有吃苦耐劳的美德,写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写苦难给这些人带来的精神财富。

  《故乡》发表之后,很多人用这个批评鲁迅,说他不尊重劳动群众,怎么能把劳动群众描写的麻木脆弱又愚昧呢?但事实恰好相反:不是鲁迅不尊重底层的劳动人民,而是因为他太尊重了,太真情了,他不能背叛这些人所面临的苦难的真相。

  他知道,人的苦和甜,没有必然联系,苦难不是为了幸福做出的准备,而是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运。而鲁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关于苦难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谦卑的谈论别人的苦难,他人的苦难不是自己的风景,永远不要为他人的苦难唱赞歌。

  他了解到,自己一路走来,虽然有不少的动荡和颠簸,但本质上自己是幸运的:虽然生逢乱世,但鲁迅所在的家庭和境遇,有机会发现他的才华;时局虽然动荡,但国民党发生的政治迫害以及战争带来的危险,都恰好没有带走他的生命;而他所感兴趣的翻译,版画等事业,又恰好能够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如果不是这些偶然,鲁迅可能过早的遭受了厄运,遭受暴力,贫穷的迫害,他不会是后来那个人间斗士。这就让鲁迅的立场变得异常坚定:从始至终,他就觉得,苦还是吃少一点好,底层人不该吃,我们的后辈年轻人也不该吃。

  所以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其实要说的是:苦难,就是生活最大的虚无主义,它不值得一丁点的迷恋和崇拜,也不应该从100年前重复到今天,还被人抱着不放。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的生活不应该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所以我觉得这是鲁迅给我们的关于苦难的一个启发。人生真正的苦,在成年后逃无可逃,避无可避,那是人生本身的痛苦。而不是在小时候故意制造的一些障碍,陷入困境,让尚未成熟的心智,丧失面对后来生活的能力和勇气。那种吃苦毫无意义,而且用心险恶。


相关文章

  • 苦难的根源

    这段时间在船厂监造,到处看了几次,最深的感触就是看到工人们的工作热情,较低的工资,船舱内高粉尘环境,天气的炎热。我...

  • 2017-12-10

    之所以被苦难折磨,根源在于对苦难的不认同。

  • 27 苦难的根源

    第三部分 解开苦难的结 27 苦难的根源 无知是苦难的根源。当我用“无知”这个字眼时,我指的是对于你存在本身这个真...

  • 真正使人强大的,从不是所谓的苦难

    真正使人强大的,从不是所谓的苦难 文/唐十九 “人们以为苦难会让人更为强大。但实际上,大部分人被苦难折磨得不成人样...

  • 2019-07-10

    土豆:坚强,乐观,豁达。是孩子避风雨的翅膀。 土豆:别把成人苦难加给孩子。 失乐园:成人的苦难强加于孩子,这样会给...

  •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

    聚焦对比,走近鲁迅 裂缝中有光,苦难中生花。在鲁迅人生低落的时候写下回忆童年生活的文字,有哪些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 灭欲与八正道

    佛教的主要观点是:灭欲。 佛教中有四谛,即四个真理,分别为: 1.苦谛:生活中充满苦难 2.集谛:苦难的根源是人的...

  • 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

    “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 只有战胜了苦难,它才会变成人生中值得骄傲...

  • 《海上钢琴师》|你是否有勇气穿越欲望的迷雾?

    埃及的尤素福.西巴伊说,“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

  • 杂说(十九)欲望

    “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人苦难的根源|成人鲁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xo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