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每日送赞活动读书
《父母的语言》:我们所谓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父母的语言》:我们所谓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作者: 小小豌豆的靠山 | 来源:发表于2024-05-12 07:3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当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话题点难免会聚集到孩子身上,这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给孩子攒钱上好学校,好补习班,要准备卷起来。”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非常疑惑,孩子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明明一二年级成绩还差不多,为什么到了三四年级成绩差距就很明显了呢?还发现有的小孩三岁的时候,语言表达就比较清晰了,但是有一次我在刷抖音视频的时候,发现一个健康的小孩,四五岁了说话还磕磕绊绊,当然这种现象不止在抖音视频中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什么呢?一直以来我都很疑惑。知道我看到了这本《父母的语言》,我才渐渐明白,一直以来我们所谓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是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也是白宫“结束成绩差距”这一倡议的发起人之一。正是由于她在小儿人工耳蜗领域的经验,才让她发现了父母的语言,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那么语言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书中提到了一个理论依据叫作神经的可塑性。在婴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的神经元就像大爆炸一样不断的建立连接,在建立连接的同时,也会断掉一些连接。用进废退这个词,用来形容这个时候神经元连接状态最为合适。

    在早期的时候,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将决定着他大脑中分泌哪种荷尔蒙。当小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能够产生压力荷尔蒙了,也就是皮质醇。皮质醇会让孩子压力过大,这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等,所以父母的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那么我们如何科学的使用我们的语言,来帮助孩子成长呢?这就需要用到这本书提到的一个核心内容,叫作3T原则,分别是共情关注(Turn in)、充分交流(Talk more)以及轮流谈话(Take turns),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三个原则。

    01、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就是我们要观察、理解孩子,关注到孩子的行为和背后的具体需求是什么,父母要给予温暖的回应。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伸手指了指杯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强行拉回孩子的注意力,给他讲我们以为他喜欢的故事吗?不是的,我们应该关注到孩子此刻具体的需求可能是想了解杯子。此时我们可以把杯子拿过来,给孩子介绍杯子的信息,例如颜色等等,等他了解完了,注意力转回来了,再给他讲故事。

    这个原则很重要,但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会觉得孩子那么小,需要我们带领他。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孩子还那么小,他们怎么可能跟得上我们的节奏去学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共情关注,孩子是想听故事、看绘本还是玩积木,取决于孩子当前的感觉,帮助他解释并理解这个世界。

    02、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这个原则要求我们与孩子多说话,当然这里的多说话不是指使用那些零零散散的单词,而是一些使用广泛的词句。

    如果我们可以把此时孩子的大脑比作一个存钱罐,那些零零散散的单词就是一枚枚硬币,而那些使用广泛的词句就是一张张百元大钞。可想而知,即使这个存钱罐最后都被塞满了,那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同孩子多说话,告诉他正在发生着什么。例如当我们给孩子喂牛奶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来吧宝贝,我们喝香香的牛奶吧。”当我们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来吧宝贝,闻闻这朵小红花。”

    这些日常讲述的话,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是却可以让孩子沉浸在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学习到词汇发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这些对孩子的发育都是非常有用的。

    当我们与孩子讲述的时候,要注意少用代词。“这个”、“那个”这些词汇会让孩子感到迷惑,即使是大人,你对他说:“我想要那个。”对方也可能是听不明白的。例如当孩子画了一幅画,你不应该对他说:“我喜欢它。”而是应该对他说:“我喜欢你的画。”

    在与孩子进行讲述的时候,还可以使用脱离语境以及言语扩展的方式,丰富孩子们的词汇量,帮助他们建立词汇与现实世界的链接。孩子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是在当下的环境,当前的语境,例如说狗是因为看到的了狗、说花是因为看到了花。

    语境词虽然掌握起来容易,但是脱离语境的词汇却更加可以锻炼孩子思维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回应能力等等。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和孩子讲讲一起做某件事的经历、以前喜欢的玩具或者之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这样经常在没有语境的语言环境中锻炼他理解未知的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帮助。

    03、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同他“谈话”的。是不是当他哭的时候,我们就会给他换尿布。当他揉揉眼睛的时候,我们就会带他睡觉了。

    当他长大一点,开始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们更要保持与孩子轮流谈话的习惯,只是这个时候是真正的谈话了。我们需要与孩子保持“你来我往”的互动谈话模式,这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耐心,只有我们保持耐心,才能将轮流谈话进行下去。

    轮流谈话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使用封闭式的谈话方法。仔细回想一下,“不要动。”、“坐着安静点。”、“老实点,行不行。”等等这些词汇我们是不是经常能听到呢?这些都是封闭式的方法,无法与孩子轮流谈下去。同时这些封闭式谈话的词汇,也没有办法让孩子感受到里面的因果关系,他不知道为什么,最终孩子会停止探索这个世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

    好的方式是告诉他为什么,例如孩子准备拿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我们可以跟他说:“这个杯子很烫,如果你拿了,会怎么样?会烫到你的手。”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并不了解这个世界,只有我们在与他们谈话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他才能慢慢了解这个世界并慢慢与这个世界建立起链接。

    04、写在最后

    在这本书中除了核心的3T原则外,作者还提出第四个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为什么要关掉电子设备呢?因为电子设备完全不符合3T原则,即不关注、不交流、不轮流。

    我们可以想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在电视屏幕前看喜羊羊。屏幕里的喜羊羊只会按着剧集往下播放,不会关注孩子眼睛舒不舒服、渴不渴。也不会在喜羊羊把灰太狼的头上打一个大包并很快就好了时,与孩子交流说这其实很疼的,也不会这么快好。更不会与孩子轮流谈话那样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孩子在此时能做的也只是模仿,不知道对错。

    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明白了我们经常谈论的孩子的起跑线并不是重点小学中学,而是父母愿不愿意与孩子多说话,父母的语言才是真正决定孩子输赢的“起跑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在我看来,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进修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推荐给大家,愿与大家共同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语言》:我们所谓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xo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