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92篇《颂  丝衣》

《诗经》学习第292篇《颂  丝衣》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5-22 20:06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92篇《颂  丝衣》

    原文阅读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译文参考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

    字词注释

    ⑴丝衣:祭服。紑(fóu):洁白鲜明貌。

    ⑵载:借为“戴”。弁:一种冠帽。

    俅(qiú)俅:形容冠饰美丽的样子。

    ⑶堂:庙堂。徂:往,到。

    基:通“畿”,门内、门限。

    ⑷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⑸兕觥(sì gōng):盛酒器。

    觩(qiú):形容兕觥弯曲的样子。

    ⑹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无义。

    柔:指酒味柔和。

    ⑺吴:大声说话,喧哗。

    敖:通“傲”,傲慢。

    ⑻胡考:即寿考,长寿之意。休:福。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有关周王祭神的歌舞诗。主要描写了祭神仪式开始前,作为主持者的周王穿戴整齐,认真检查祭祀中各类物品准备情况,表现出他严肃恭谨的态度,也从这一角度表现出他的礼仪修养。

          诗的前两句对祭祀时周王的服饰进行了描写,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整洁的丝衣,漂亮的帽子,衬托其庄谨。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衣。”“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第三、四句说明祭祀的场所和用来祭祀的物品,从堂前到台阶,祭品有牛有羊。“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犫ē狀)。《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絜(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第五、六句描述祭祀准备之器具。说明祭祀时所使用的器具,用大鼎小鼎盛东西,用兕觥来装美酒。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描写祭后宴饮活动的有序进行,祝福长寿。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

    《丝衣》学习的反思探讨

        绎祭

            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穀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毛诗序》谓本篇主旨是“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本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显然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而朱熹《诗集传》说:“此亦祭祀而饮酒之诗。”还有些研究者,对此诗不能作出确解,因而说“且阙疑”。

            《尚书·高宗肜日》孔颖达疏曰:“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绎。天地社稷山川五祀,皆有绎祭。”绎祭结束后,所有参加绎祭的贵族大夫都会根据尊卑贵贱等级得到一块由王室或公室颁赐的大小不等或部位不同的祭肉,名曰“致膰”。

            孔子当年就是因为苦等公室“致膰”不至而愤然离开鲁国的。一场祭祀活动前后两天,所以“祭肉不出三日”,如果超过三天就不再食用了,否则就是亵渎祖先和神灵。“不宿肉”和“祭肉不出三日”都是与祭祀相关的礼仪规范,主要表现了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敬畏精神。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张闻捷在《试论马王堆一号汉墓用鼎制度》中,分析《周礼》《礼记》记载及注疏所见祭祀前备牲、灌祭、杀牲、朝践、馈食、绎祭等过程中用鼎与用牲情况,认为周代诸侯等级宗庙祭祀时朝践、馈食、绎祭分别用正鼎七、九、七三套,而卿(上大夫)则用五、七、五三套。

            马王堆一号墓共使用正鼎三套,分别为漆画鼎七件一套,酑羹九鼎、白羹七鼎并各有陪鼎三件。这三套正鼎的出现与《周礼》记载的宗庙祭祀仪式中的朝践、馈食、绎祭三个环节密切相关。在汉代其具体使用之法可能并不如礼经所载,但制度的来源当本自周礼。

            根据《仪礼》,周礼鼎制分为五等,每等所用牲体有所不同。九鼎有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称大牢九鼎,系天子所用。七鼎为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七种,称大牢七鼎,为诸侯所用。五鼎为羊、豕、鱼、腊、肤五种,亦称少牢五鼎,为大夫所用。三鼎为肠、鱼、腊三种,为士在特定场合使用。一鼎为士所用,盛特豚(小猪)。

          《仪礼·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礼将祭祀,必先择牲,系于牢而刍之。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宗庙之牲。”贾公彦疏:“云‘羊豕曰少牢’者,对三牲具为大牢。”一般情况下,九鼎、七鼎用牛、羊、豕为大牢,五鼎用羊豕为少牢,三鼎用肠、鱼、腊,一鼎用豚。牢鼎为大羹正鼎,祭祀时不同等级用不同的鼎数。

    参考资料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6月

    张闻捷:《试论马王堆一号汉墓用鼎制度》,《文物》2010年第6期

    《马王堆汉墓遣策整理与研究》,湖南博物院 编;郑曙斌 著,中华书局,2022年11月

    《〈论语〉言论评析(上下册)》,卞朝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92篇《颂  丝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yt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