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我们仨》--生若此梦,恋如此家

《我们仨》--生若此梦,恋如此家

作者: 亦箫_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8:25 被阅读0次

          在读完此书写些感慨之前,我想还是先大概了解杨绛,毕竟这是我第一次拜读她的作品。即便是她老人家105岁时去世,网上轰轰烈烈的悼念我都不曾留意,想必是自己太过孤陋寡闻,只听闻钱锺书,而忽略了他身后这位被其赞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伟大女性。

            杨绛原名杨季康,据说家中姐妹较懒,喜念季康伟“绛”,于是顺口叫了此名。杨绛先生的成就及贡献也就不赘述了,世上才女很多,但是能够被称作先生的可为少见,也足以映见其德高望众,文学地位之高了。

          《我们仨》是先生92岁高龄时所著,写此书时其丈夫钱锺书和女儿钱瑗早已离开人世。但是当细读此书时,惊讶于先生如此高龄仍有缜密流畅的文思,回忆以往都是非常精细真实,没有悲痛万分的沉重,平淡的文字却不平乏,深深的思念却不显悲恸,几十年平平淡淡的生活,每次相守与分离于我的感受除了感动,更多的是羡慕,生若此梦,恋如此家。正如先生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能力所及的事。”

    最美的相识:  有时候,人与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

            谈到民国婚姻爱情,最广为流传的是林徽因与梁思成才子佳人的婚姻,而徐志摩与金岳霖又让这段婚姻添加了神秘浪漫的色彩,相比林对婚姻的理智,然而我却更喜欢杨绛与钱锺书这段世均力敌的旷世奇缘。没有割舍爱情,也没有在婚姻中难舍弃旧恋与新识,杨与钱的婚姻诠释了什么是最好的相识,最长的陪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这琴瑟和鸣的情意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夫妻,情人,朋友。这一切可在书中描述俩人一起生活的片段中深刻感受到,所谓的情深意长不是你侬我侬或爱的轰轰烈烈,而是对生活琐事的爱与包容,呆儿不失浪漫的情调,互相的欣赏支持。文人如普通人也会遭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也会有家务 ,家事,婆媳的问题,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化解。拙手拙脚的钱锺书不善做家务,总是做坏事,打翻墨水,砸了台灯,弄坏门轴。可妻子从未责怪,反而安慰到:“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如此的笨拙却有着细腻的感情,为妻子做早餐,学做饭,也不失浪漫情怀。

            细观现实中的爱情多半始于乍见之欢,却终于琐碎之事 ,少了彼此的宽容理解,再美的一见钟情也会久处必厌狼狈收场。

    爱的结晶: 女儿是平生唯一的杰作。

            “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短短一句话,最铁的父女情,都说女儿像爸爸,钱瑗也不例外,手指,眼神,走路姿势,连翻书的样子也是和爸爸一模一样。是父亲最铁的哥们也是母亲的小棉袄。母亲怕鬼,遇事少决断,而女儿恰好弥补了这些,息心照顾日渐衰老的二老,尽管自己也已病痛缠身。毫无疑问,钱瑗是非常优秀的,是博学多才的读书种子,继承了父母的才智也富有决断 ,这样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儿怎能不增加这个三口之家的欢乐?

          这又让我想到孩子成长与家的氛围息息相关,父母热爱读书且相敬如宾,三人关系其乐融融虽平凡却很幸福。父母关系不和,家里成天硝烟弥漫,夫妻儿女不相容,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何来幸福感!

            在书中写到杨瑗幼时生活的情景,基调充满愉悦,相比开篇虚笔梦中的离去,现实白发人送黑发人更能体会那种心空血落的痛了。

          这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更是让这份哀思表达入骨。

          “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摧,我们在人生途径上已经走到尽头。”

            诸如众多的家庭,我们三,也许前世是人世匆匆过客最最平凡的一粒,如今因为一家三口在时间沧海里彼此相爱而牵绊,少不了磕磕绊绊,免不了生离死别。夫妻终究有人要病老先去,儿女终要嫁娶生子离别,生而短暂,幸福的家就当相互扶持,相亲相爱,彼此包容理解,如此,即便是孤独终老,青灯相守时,回首往事也是幸福而欣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生若此梦,恋如此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zn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