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难发现,那些把书从薄读到厚的人,最后都成了专家,而那些把书由厚读到薄的人,最后都成了学者。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方法,让你能够跟牛人学者一样,把书读薄。
把书读薄,如庖丁解牛,其实,书是可以拆的。
以拆书的角度来看,书可以分为两大类,工具类和非工具类。这两大类的拆书方法,各有不同,你可以各找一本书来,根据我分享的方法试试,看看哪种方法更好用呢。
工具类的书,都是属于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书籍,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去书中找答案。因此,我们可以首先了解一下,书中所述问题的大背景,包括作者的介绍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这能够帮助你了解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状态。
其次,任何一本书都有自己的主线,并且工具类书籍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开宗明义,这是我们解构一本书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先发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就是《影响力》的作者,同时他开篇就说明了,这本书是为了站在影响力的深一个层面,来解释影响力的威力。所以,你可以非常快速且清晰的,了解到这本书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非工具类的书,虽然不似工具书的结构化清晰,但是非工具类的书籍都有一个主题,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当然非工具类的书籍,更适合自由式的,沉浸式阅读,类似梁文道的《我执》,小而精致的短篇,由爱情折射人生为主题,偶然碰到触动心灵的句子,让你能够完全享受阅读的快乐。
从内容上看,工具类书籍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先发影响力》这本书,作者直接就会告诉你,先发影响力如何发生作用,有七大武器。言简意赅,方案清晰明了。
而非工具类的书,除了可以沉浸式的自由阅读,我们可以找到里面关系的起承转合,是并列?是递进?是转折?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主线,清晰主题。
最后,无论是工具类还是非工具类的书籍,都会在书的最后做价值升华。每本书,都有他的使命。也就是说,作者会在书的结尾告诉读者,这本书对读者会产生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比如《读懂一本书》本身,就是让我们不紧学会如何选书,如何读书,更重要的升华,是教我们提升自己去讲书。
说到讲书,就不得不提,樊登老师讲书的小习惯——思维导图。博赞的思维导图,很多年前我拜读过,也试着用过,在那时,是只能靠手绘的年代,因为对画画技能的欠缺,画不出那么美的导图,而只能作罢。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里樊登老师的思维导图手稿,发现,原来樊登老师也没比我画的好看多少!那我还有什么不敢画的了。在几次尝试之后,我知道了,思维导图的重点,在思维,而不是图。它只是以形象的方式将你的思维展示出来,所以好看不好看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导图中是否能够将你内化的知识再现。
所以,用上面的拆书方法,再加上思维导图的梳理,是一定能够慢慢培养起,将书读薄的能力的。不信,你试试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