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和朋友讨论写作是什么,我觉得是链接更多更多的人,作家的工作就是将可可脂加上各类五彩斑斓的辅料变成巧克力。而品尝这份巧克力的人,获得的可能是苦味,也可能是甜味,更幸运的是品出韵味。
蒋方舟说作家需要保持一种痛苦来感知世界。也许最近能体会一些,在痛苦之下,人会不自觉地去寻找答案。痛苦带来巨大的心理动力,有一位我曾经采访过的人说,有时候痛苦是一件好事,让人知道去改变。这仿佛是艺术中灵感,或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第六感,而这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所以这很明确的是,写作意味着更多的链接和记录,同时输入要远远大于输出因为有时候能真正写下来的东西可能你已经思考好几年了。比如我现在反复在讨论的写作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以写作为生,可以有哪些形式来让写作人生存下来呢。随着自媒体平台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输出者,每个人都是输入者,结果就是形成了当下的阅读环境,所谓碎片化,有人喜欢听书,有人喜欢空闲下来的几分钟翻一翻微信文章,所以最近有一篇爆款文章说了这么一个观点,一篇文章一屏定生死,在快速阅读的时代,开头变得无比重要。这是商业写作的形式之一
还有另外一种存在时间更长的商业形式,就是文案,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刺激消费者的冲动,完成销售指标。所以有些老板会极其看重这件事(不得不吐槽,这只是一个产品的皮,无骨无肉的产品也只是一个“人间骗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永远是产品本身)。
最后一种是让作者本人能体会到最大价值的形式,文章成书。这并不容易,比如说写小说,极其考究逻辑的严密性,不然也不会出现一部烂片播放后出现吐槽各种硬伤,(当然烂片也有烂片的价值,如果烂在艺术性上,票房可以拯救,如果烂在票房上,艺术性可以用来凑一凑,如果都烂那就是为影视投资奠定了风险偏好)。此时特别想给《失恋33天》的导演做一个特写,带着草帽,穿着解放鞋,一身西装的白头发老头,端坐在一张黑漆的四角凳上,捧着一本《堂吉诃德》细细地读着,每翻一页纸都要从页眉摸到页脚,一束光从头顶打下来,脚边都是键盘,那些键盘好像都像活着的一般,传来一阵阵的咒骂声。这是他的画像,内心有个理想叫做一束,外面的世界欢迎并咒骂着他的烂片。这可能叫做商业价值。《月亮与六便士》里说人最怕的是在半路上发现自己是庸才,而他在一些人眼里是被魔鬼吻过的天才。
所以为活下去,很难纯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