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文友延安来访,说刚从无锡授课回来,去了泰伯祠、泰伯庙,还去了范仲淹纪念馆,问我:到底一代文豪范仲淹是出生在吴地,还是出生在彭城?
我没去过无锡,我只知道很多史书上记载或旁证,说公元989年,范仲淹生于徐州,父亲范墉是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先娶陈氏,后娶谢氏,范仲淹是范墉与谢氏生的第三个儿子,范仲淹生下一年后,范墉去世,谢氏带范仲淹改嫁到山东朱家,这时,寄人篱下的他与异父同母的两个兄弟在读书时发生分歧后,他孑然一身跑到庙里读书,有“甘于清苦”“断齑画粥”“闭门读书”一说等等。
延安说无锡有范仲淹纪念馆,咱们徐州怎么没有?我一愣,确实没有。又一想,他只是出生在徐州,后来就“飞”走了,没在徐州留下什么遗爱啊,不像苏东坡,留下许多东西。即使范仲淹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范仲淹出生这里就应该是这里的人,就应该给他建个纪念馆,让后人记住他、瞻仰他、学习他,最起码可以搞一个廉政教育基地,把他的事迹,特别是他的“忧乐”精神传承下去。
延安说,无锡有一个泰伯祠,因为每年的正月初九是泰伯的诞生日,烟火都很旺。泰伯又称“吴太伯”,是三千多年北方周部落首领的长子,是姬昌的哥哥,泰伯为了尊重父亲传位于弟弟的意愿,泰伯离家避让,主动三让王位,下江南奔吴开创周王朝时期东吴文化。延安讲到这里,我才知道泰伯是吴文华的祖先啊。
延安又说,后人有感于泰伯三让王位的高风亮节和他对于吴地的开创伟绩,纷纷撰文赞颂,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其中就有范仲淹写的一首《泰伯词》一一一“至德本无名,宣民以此评。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延安弟是建院教授、德国博士、著名学者,他说,在这首诗里,范仲淹歌颂了泰伯的丰功伟绩。泰伯的高尚品德被孔子称赞为“至德”,泰伯预见到姬昌是开创周族辉煌的圣人,就毅然远避江南,周王朝的道化才得以泽被华夏。而东吴这片蛮夷之地,泰伯的幽灵千百年来犹在,就像他带人开凿的伯渎河,至今依旧流淌不息。
延安还说,景佑元年,范仲淹回到苏州开办府学,继承泰伯的衣钵,至力于吴文化的推广,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报负,推祟孔儒,创立“左庙右学”的文化形制,引领了江南教育的千年格局,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源远流长。
说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下来,范仲淹在吴地呆过,且学泰伯、办府学,推广吴文华,给吴地带来不少文化遗产,但他在徐州这块土地上,好像“贡献”不多。
最后,延安弟接着说,东汉以来,人们修建泰伯庙,供奉这位吴文化的祖先。之后两千年间,泰伯庙历经苍桑,屡废屡修。人们对泰伯的纪念与感恩,却从未改变。千年流淌的伯渎河,讲述着江南文化崇文重教,遵道尚德的传统,见证了中华先进文化的绵延与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