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好就好在用很多现实的例子阐释了书中提出的哲学观点,不仅不抽象,反而接地气到让人不以为然。也正是如此,它实操性很强,我觉得很值得一看。
罗列几个我赞同的观点:
一。用目的论取代原因论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是由过去的事情决定的,并且这会进一步的影响我们的未来。而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所以,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未来。这种观点,认为人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之间都是因果关系,前后串连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即为原因论。比如这几年流行的“原生家庭”这样的心理学词汇,背后的逻辑就是原因论。阿德勒对此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是我首先不想要获得幸福,所以才主观制造了原生家庭对自身的阻碍。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报复性心理,也可以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这些潜意识里的谎言十分精致,以至于当事人都坚信自己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这就是目的论,有些残忍,有些颠覆。毕竟若真是如此,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丝丝借口。
二。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的人,这一点跟马克思一样(我也只知道马克思)。而人生只有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这三大课题都与人际密切相关。那么怎么做才能较好的实现这三大课题呢?要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考虑。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 与社会和谐相处。而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是:我有能力 以及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个观点一个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颠覆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后者在现代社会,是很难践行的。我相信大多数人从小就被灌输,要以竞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而这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嫉妒,憎恨.......。最最典型的是我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么怎么去调节自己过度的竞争心态呢?阿德勒提到要时刻提醒自己人际关系是横向的,而非纵向的。比如,在面对长辈上司时候,要有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三。获得自由从课题分离开始
自由是什么?阿德勒说是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寻求他人的认可。这都要从课题分离开始。明白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别人要做的。将二者分清楚,对别人不妄加干涉,也不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只做自己,努力完成自己的课题。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是最难做到的。对亲近的人,我们很难做到不干涉,不期待;对陌生的人,我们很难做到心安理得的被讨厌。但课题分离也是最值得去做的。它就像一把梳子,把缠在一起的人际关系梳理通顺。然后让我们把精力,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的人生上。这太重要了。仔细想想,多少人过着别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
四。勇气
阿德勒的很多观点与我们被灌输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所以践行它需要很大的勇气。有了勇气才能直面人生的课题,破除形形色色的人生谎言,一步步达成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从何做起呢?有三个行为准则: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注意不是自我肯定。不要自我意识过剩,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理解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会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比如,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这里需要记住的行动原则是: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他者信赖:无条件的信赖别人是建立深厚情谊的基础
他者贡献:是体会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二十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的加以实践。要有奉献精神。
这要再回到阿德勒心理学的目标了。自立 与 我有能力 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 与社会和谐共处 和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那么实现这一切的勇气何来呢?阿德勒说,当你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自然你就有勇气。
结合我自己,19年是我成长最快,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我接纳了自己的平凡,学着客观分析自己的状态,所用的方法就包括课题分离。但是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有了这样的概念。我发现与自己和解最大的好处是自然而然的我开始活在当下了。极少想到过去,也不为未来而焦虑。想做的只是“认真而谨慎”的过好每一天,每一刻。说真得,我从未如此真诚地感恩过生活,直到我想明白了这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