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记载:大洪水劫后,天上出现了第一道彩虹,上帝走过来说:“吾以虹为约,而后无洪。尔后,天下语言一统,口音一律。
有一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若水再至当如何?
“有虹为证!”有人回答道“主以虹为约,否以水惩之”
“吾岂托虹为安呼?”另一个人争辩说“乃谋之策也”于是,他们彼此商量说:“善,焙砖以建”
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又说:“呜呼,当齐众力以图,建通天之塔以策”
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繁华的巴比伦城建成,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
此举惊动了上帝!
上帝无法容忍自己的誓言受到了怀疑,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改变并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
面对女儿因某件小事受责备而哭泣的时候,我莫名地想起了这则圣经故事,第一次开始嚼味沟通之中存在的微妙隔阂,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心智的发展规律,可以成为与子女对话的指引,同时也阐释了沟通这门古老的语言智慧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家庭生活之中,弗洛伊德有关于幼儿时期日常行为和梦的解释对于成人性格与精神养成之间的关联更是值得家长们警醒的提示。
女儿因受误解而委屈哭泣,虽然站在成人的世界观里,整件事件的错误还是应该归咎于她的长期积累出来的无理任性,然而孩子眼中只有“此在”没有“过往”…我此在是被冤枉的,我此在是受委屈的,我此在是应该通过反抗而表达不满的…即便长时间以来表现出来的各种生活习惯问题学习拖沓问题性格急躁问题,都是“过往”而瞬间消失。
因而我突然从中发现成人逻辑观念的强势,我们在生活中太过于执着于过往而袒护自身的“此在”:我冷漠是因为在生活亦是如此带给我的、我迷茫是因为在职场中被撞的鼻青脸肿、我苦闷是因为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现在的我,总是由各种以往的因所结像,于是我跳不出画地为牢的我,我也无法去关爱一无是处的你。
我把所有闲余的时间花费在了以我为视角的事物之上,我理解不了“非我”的存在,理解不了“我是”该如何。即便是至亲挚友都开始慢慢淡化开了可以正常沟通的话题,这是一件让我日益惶恐的事。
“一旦领悟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它就会使人脱离无尽无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为它们自身提供了与人同样接近的--溺乐、避重就轻----把此在带到其简单的命运中。” 海德格尔的箴言如此犀利,可包括我在内一直固守在自己的甲胄之中,以致于麻木像一种神经性毒素开始蔓延内心蔓延生活蔓延时间。
沟通缺失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我已然在经历其中----父亲从小对我较为严厉,不苟言笑,我甚至能清楚的记得他与我仅有的几次出游和仅有的二次下棋,一直把一句“对小孩的爱要藏在心里”当做育儿格言,那么好了,他藏得太深太久了,以至于我的记忆中似乎都淡忘了他关于父爱的部分,甚至学会“独立思考”这几个字都无人引导,以至于自己如在黑夜中艰难地去摸索…于是时至今日我已是搜肠刮肚费尽心思没话找话一个月甚至更久才能去一个电话问候,虽然自身明白这是有违孝道的事,可是从小对话的缺失造成了亲情上的隔阂,受限于那个年代的资讯与认知的贫瘠,这种事也无从谈对与错。庆幸的是,如今我作为了一个父亲,我开始稍微理解了一点这其中的关窍,所以如今我尽可能的将对话作为家庭活动中至为重要的一环看待,因为我知道善待亲人或是他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虽然这句话已经泛滥得很了。
人是一个怕孤独的动物,我们相互依靠就是为了在黑夜里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这是很多人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我们只是喋喋不休、大声说话,那么,我们如何紧挨在一起?如何互相感受对方的气息?但只要是我们说话含蓄且有富有思想内容,那便会希望双方站得远点,使所有那些动物性的热气和湿气有机会蒸发掉,空间和距离在微观层面来讲是一种更为实际更为切身的利益所在。
“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 生活中这种睿智总是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烦恼给打断…同样是看待一颗钻石,我看到的是一个商业运营的经典案例,你看到的是“一颗恒久远”的忠贞爱情,每个人都在自我的思维中自问自答,得到的结果只会是南辕北辙的离心离德,如果我在注视钻石的时候心怀柔情,你在观赏钻石的时候了然经济,那么钻石依然是钻石,玻璃也是钻石,彼此一笑便是通达。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关于语言思维的立场是:语言是以发现的独一无二的本质,一种单一的深层逻辑,它可以通过语言和世界作出显示结构的分析和对两者之间的“图像映示”关系做出描述而得到说明…语言就交织在人类全部活动和行为之中…是一种涵盖一切的“生活形式”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段理论虽说有些晦涩难懂,但是探求真理就需要耐心去剖释之后才能明白真正的核心是什么,亦是从中可以明了对话的多少是其次的,音量的大小也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如何用简练的话语去建构逻辑,从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而不是千篇一律去循环重复一件表达不清的句子。然而,现在我渐渐地发现其实做为对话者的理解与同步似乎在这个交流中更为重要。
对话中的语境,对话人的神貌,甚至表情肢体都是延续话题的助燃剂,当我们习惯用手指点屏幕去交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想在找一种自我藏匿的方法:不敢?不想?不愿?不会?不屑?…将一种冷落或否定去前置对话的开展的话,那么得到的也就是一如木偶一样的冰冷回馈,除非是你愿意如此,否则就不要就此怨天尤人。所以古人说“素手调羹”也好“红袖添香”也好,其实不是在说两性相悦而是在说此情此景,即彼此心契蓦然的一种状态。
我站在女儿或是友人的视角看待问题,总会从中发现我与他们之间的种种不足,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说是件好事,因为有了认知才有了理解,即便各自固执的理念依然存在,无论是浮于表面的深沉,还是潜入心底的肤浅,都无法迈过各自内心矗立的屏障,然而明白到了这一点似乎已然是跨过了“逻辑”上的无知。《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曾有叙:“…孩子是我们的同类,说实在的,我们应视之为楷模,但我们对待他们竟像对待奴隶,这特权从何而来?----因为我们年纪比较大,脑袋比较聪明?…” 或许可以说我从一面镜子中观望到从她身上所映射出自己的残缺之处,也似乎是那个一度自我感觉良好的反面,一种厌弃之感尤然而生。这是一种自我冷观之后的清醒,念及至此后脊渗出一丝凉意…
我本身虽然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但我乐意能与亲人友人觥筹交错中举杯述怀,这种感觉慢慢成了青春荷尔蒙退却之后的承续,女儿还在抽泣,我眼眶似乎也开始有了一些润湿,我和她都需要成长,耐心开导她的同时其实也是以一种方式与自己对话,有很多的言语需要等待她成长到某一个年龄说给她听,她或许才能懂,可是可以预见的是那个时候我已无法一手揽她入怀,时间是人生的标尺,人又是万物的尺度,所以现在的一些情感只能像种子一样栽下,深埋在某处之后静待发芽。
“每个人都会想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之所以神秘,不是因为它被藏起来,而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眼球太近,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
“爱是一件令人劳累和沮丧的事,充满挣扎与挫折,而不是笑嘻嘻、傻头傻脑的满足感。”
做为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很庆幸现在有不少书籍中都有这些醍醐灌顶的文字可以让我无需费力探索且可以不假思索地去吸收接纳。女儿的哽咽尚有余音,我却很想将此情此景印入脑中存入记忆,无论爱与恨苦与乐,人生就是主的恩馈。
“亲爱的女儿,如果泪水是彼此滋润心灵的甘露,我愿意为你承奉今生。”
“亲爱的朋友啊,如果美酒是能开启交流的秘匙的话,我愿意长醉相随。”----此段对话只能在心底默默独白。
因为我知道正如《瓦尔登湖》中所说:“我终究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孩子,转眼你便长大,转眼你将离巢,而我的通天塔正构建在这匆匆忙忙的陪伴之中。
2018.11.23
与女儿的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