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教育
高晓松外公外婆:一对科学家夫妇的家庭教育也有遗憾

高晓松外公外婆:一对科学家夫妇的家庭教育也有遗憾

作者: 妮妮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19-12-24 20:26 被阅读0次

    01

    一晃眼,音乐人高晓松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说起他这个个性十足的人,标签实在太多,“斜杠”到我们,已经无法记住他的每一个身份。

    最近他又被刷屏,是因为他还成为了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聚集九三学社的一员。

    图片来源于高晓松微博

    我看到自己朋友圈里的成都九三学社成员,都对这位个性十足的会员加入,表示强烈的欢迎和兴趣。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高晓松可能是学霸中的艺术家,艺术家中的学霸吧。

    80年代,他从清华退学跑到北影学导演,也不是为了拿文凭,就是想去学一学自己喜欢的东西。

    感觉他一点都不在乎文凭这些被外界看重和认可的东西,整个人都处在长期自学的状态。

    也许他做过的每一件事,都算不是做的最顶尖的那个人。但他把自己的精力分配给了很多项目,这本身就让生命的宽度,增加了不少。这种不聚焦的人生,反而过得更为随心所欲,让人羡慕。

    如今他靠着不帅的外表,成为一张嘴就是智慧满满、金句频出的段子手,也算是他们整个高知家庭中,最有个性的一个了。

    以至于他的妈妈张克群,人家本来就是梁思成的得意弟子,清华建筑系的女学霸,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爱好画画和各种戏曲,德语、英语都很溜,一口北京腔张嘴,说话就像个相声演员,很有个人魅力。但是,外界介绍她的时候,总会先灌上“高晓松妈妈”的头衔。

    当然他那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夫妇,外公张维和外婆陆士嘉,同样也会被外界称为:“高晓松的外公外婆”。

    这几天我正好看了一本清华系列的《双子星座:张维和陆士嘉》,有意思的是,这本特别有趣的书,作者就是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

    之前,我没有看到过,写自己父母亲写的可以这么好玩的一本书。

    但是通过讲述高晓松外公外婆年轻时故事,大概也能感受到,高晓松一家人都是笑点满满,真是幽默基因遗传到位的一家人。

    02

    高晓松的外公外婆都是资深学霸,外婆陆士嘉从小考试就高居第一。1911年出生的她,当年高考时,以高分被北师大物理系录取,也是那年该系唯一的一名女生。

    而她考北师大第一考虑是不收学费,后来她考取公费留学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也是为了去追随世界著名流体力学权威大师普朗特。

    她以不懈的努力及过人的才华和想为祖国效力的勇气,终于感动了普朗特收下她。陆士嘉成为了普朗特的关门弟子,也是普朗特带出来,唯一的亚裔女博士。

    这个普朗特有多牛?他的学生就有大名鼎鼎的冯.卡门,这位学生是钱学森的老师。

    陆士嘉取得博士学位了以后,才给未婚夫张维写信,同意正式结婚。

    两人把德国聚在一起的中国留学生和关系好的外国朋友招集在一起,吃了一顿便饭,就算是结婚仪式了。

    结婚那天,还闹了一个笑话。其中有个人带来一只甲鱼作为朝贺,但是这群成天忙于学习的人,没人会做甲鱼。不知道谁出了个主意,可以油炸着吃,结果把甲鱼炸成了干壳,硬的一点也咬不动,这下彻底吃不成了。

    当时德国正处在战争,大家的生活是很艰苦的。炸一只没法吃的甲鱼,还把张维、陆士嘉夫妇一个月定量的油,都用光了,于是两人蜜月那一个月,天天吃水煮菜,两人笑称是水煮蜜月

    后来,陆士嘉怀孕生女,可惜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没有母乳,长女张克群长到6个月,还不如别人刚出生的孩子大,夫妻两个人心痛不已。

    这时,陆士嘉动了心思,准备辞职在家自己照顾孩子。

    丈夫张维想了很久,拿出了两个人当年定情信物——一支刻字的钢笔,上次刻着陆士嘉对张维和自己的期待:“勿忘祖国”。

    张维对妻子说:“我们两个离开苦难中的中国,在法西斯猖獗的地方如此艰难的活着,难道只是为了养我们的孩子吗?”

    实际上,张维说出的这番话,是基于对妻子的了解和深爱,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人,他太清楚陆士嘉的擅长与志向了。爱一个人,就是尊重她和理解她,让她放手做自己最擅长和最喜爱的事,才能真正的身心愉悦。

    两个人选择了继续投入学业和工作中,在自己德国好朋友的帮助下,把女儿送到了德国较为安全的偏远山村,交给一个好心的校长太太帮忙养育。

    以至于隔段时间去看女儿,女儿那会都不认识两个人了。

    实际上为了学业和工作,这对科学家夫妇也没有办法做到职场与家庭相平衡。

    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他们所做的,更多的是让孩子自由成长。夫妻两人一心想着学成归国、报效祖国,随时等待着回祖国。

    一拿到了使馆的签证后,带着女儿就准备返回中国,和已经相隔8、9年的国内家人早日团聚。

    走到法国的时候,去看了法国的好友。临行之前,好友夫妇一定要请他们去看歌剧。可女儿小克群看不懂,该怎么办呢?

    你可能简直想不到,张维想出来的办法,竟是突然在女儿的屁股上打了两巴掌。

    莫名其妙突然挨打,年幼的女儿,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妻子陆士嘉惊呆了。

    丈夫张维这才解释,孩子一哭就累了,就能早点睡,孩子一睡,他们好出去看歌剧。

    结果,没哭两分钟,孩子就累得睡着了。把孩子留在家里,三个小时歌剧看回来,孩子还睡的好好的。

    简直想不到这会是科学家的育儿法,但这本书就是这么真诚和坦诚。

    03

    实际上,读完这本书,感觉在这个家里,科学家夫妇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孩子更多的时候是“放养”。

    我们现在生活中,往往是对孩子管束很细,密切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做个作业,爸妈都能气的“心梗”。

    以至于家长和孩子都很崩溃,最终从管束过多到放手不管,成了一个被迫的过程。而这对科学家夫妇,真的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管孩子。

    但是他们对孩子的那种爱,更多是源于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关心,以及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比如说,他们当年回到国内时,两个人同时在一所学校当教授,女儿那个时候即将五岁,因为校方没有幼儿园,女儿就直接进了小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

    而这个家里,父亲张维除了鬼点子多,还是个特别具有幽默感的人。平时讲课,喜欢深入浅出,特别喜欢讲一些笑话调动气氛。

    在女儿的记忆里,总是父亲带着她和弟弟一起做各种游戏,给他们讲各种笑话的往事,每每回忆起来,满满的全是爱。

    这对大科学家夫妇,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科研和教学上,为我国科技发展和工业成就上,储备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倒真是很少时间给孩子们讲具体知识,包括女儿读中学以后,长期住校,实际上和父母能在一起的时间也并不多。

    04

    生活并非永远一帆风顺。

    在妻子陆士嘉42岁那年,又生了一个女儿,同样是母女俩两人身体很弱。

    因为陆士嘉着急返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不得不把小女儿放到一家条件不错的婴儿托儿所全托。

    结果,仅仅因为一场感冒没有抢救过来,出世才5个月体弱多病的小女儿,竟意外离开了人世。

    这对夫妻两个人来说,是次巨大的打击。两个人强忍着悲痛,最初甚至连大女儿和儿子都没有告诉。

    记得那一年的5月份,天气已经很热了。大女儿克群穿了件薄绒衫去上学,母亲非要追出来,让她穿上一件棉大衣。

    克群极力反对,心想,这么热的天还要穿大衣呀。

    “热了,你再脱。”母亲很坚持。

    “脱了还得拿着,麻烦死了,我不穿。”大女儿也很倔强。

    “不穿,小心感冒。”母亲很着急。

    克群嚷嚷着:“病就病吧,死就死吧。”

    突然克群,看到母亲一下子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用手捂着眼睛开始哭。

    克群很惊讶,从来没见过母亲这么脆弱。她赶快跑过来,问妈妈怎么回事。

    妈妈这才抱着她,哭着说:“你妹妹就是得了感冒,已经不在了。”

    看着妈妈那么伤心,克群也跟着哭了起来。妈妈摸着她的头说:“我们已经失去了你妹妹,你可不能再生病了。”

    大科学家夫妇,同样可能会面临普通人所遇到的悲伤和灾难。

    家庭教育同样会留有很多遗憾,这也许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05

    大女儿第一次中考的时候失利,夫妻两个人,没有一个人,嫌弃和埋怨孩子给自己堂堂大学教授丢脸。

    反而在孩子极度伤心的时候,安慰孩子:“小群,你主要上学太早,也正好趁这个机会休息一下。”

    女儿张克群感动得两泪涟涟,发奋再读一年。考上了北京101中学,从此一直保持着全优的成绩,最后考入清华建筑系。

    正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和信任,这对科学家夫妇,让孩子发挥了最大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给孩子的不是学习和了解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授之于渔”的学习方法和思考力,以及对生活极度热爱的能力,这是一种罕见的幽默感。

    别小看了这种幽默感,这是一个人笑对生活所有挫折和磨难的基本意志力。

    笑着面对生活,才能把苦难变成人世间的一首闪光的诗。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晓松外公外婆:一对科学家夫妇的家庭教育也有遗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nf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