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养德与养生

养德与养生

作者: 云中绿荷 | 来源:发表于2021-01-26 16:33 被阅读0次

一声大爆炸,产生阴阳两个宇宙,形成我们今天的系统。从小到看不见(其小无内),到大到看不见(其大无外),都是同一种阴阳构成和运动变化过程。

思想为阴,身体为阳,阴阳要平衡。所以人要养生,更要养德,人若养生,必先养(修)德,这是人们延年益寿,健体强魄之要诀,这与道家倡导的性命双修,其义同、其理然也。

养德与养生,犹如人生之旅的舵与帆,必须保持动态中的平衡。唯此,船体才能在大海波涛中不失向不狂巅,平衡安全地驶向彼岸。

人生若失去养德与养生间的阴阳平衡,其寿命难以耄耋(耄mào古时指70岁~90岁,耋dié70岁~80岁,耄耋:指高寿的老人),其体魄难以强健,故两者不可偏废,不可恣意近远。

养德与养生是一种很深的学问与技巧,然深却可测,难却可驭。纵观历史,我们的先人在这方面是颇有研究的。儒家经典《尚书·洪范》中有这样一段话: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意思是说,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平安,四是遵行美德,五是老而善终。

人生有六种不幸:一是早死,二是多病,三是多忧,四是贫穷,五是丑恶,六是愚弱。

在这里,长寿被列为五福之首,且健康和长寿均为五福之一,而早死和疾病被列为六极的前两项。

可见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分辨出了养生与否的重大差别,并赋予其迥异的感情色彩。

德全不危,养生必养德

“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所云:“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养生之道,养德为先。孔子《礼记·中庸》说:“大德必得其寿”,故“仁者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自然心安理得、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神志怡然安宁,形与神俱,得以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生学认为,道德修养与脏腑阴阳协调具有内在联系,即《黄帝内经·太素》所说:“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

唐代孙思邈明确指出:“德所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素问·上古天真论》亦云:“淳德全道……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明代王文禄则在《医先》中更是直白地强调:“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可见养生当从养德入手,养德养生无二术,是历代养生家遵循的准则。

《黄帝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意指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的失调引起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要保养身体,不生病,需“正气存内”。

而要做到“正气存内”,就离不开一定的道德修养水准。孙思邈认为养性就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一个人性善好施,以奉献为荣,以助人为乐,将自身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自然心态平和、豁达开朗,如此则少有烦恼、忧愁,精神宁静怡悦自然能健康长寿。

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他从不问病患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

即使面对“臭秽不可瞻视”的病人,也不产生半点厌恶的心情,仍然认真负责地去治疗。他身体力行性善好施,至102岁去世。

与此相反,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常常患得患失,遇事斤斤计较,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孔子有“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道德经》中亦曰:“寿源于德”;而老子则提出了“三宝”论:“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

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孟子则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重视道德修养,长存仁爱之心,乐善好施,永远保持人与人之间仁爱和谐的关系,自然心神无扰,精神怡悦而有益于健康长寿。

正因为孔子、孟子身体力行儒家的仁德思想,所以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成为当时了不起的寿星。

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生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我们的身心往往会受到很大的撞击和痛伤,养德(心)与养生(身)常常失衡,陷七情而不能节,坠六欲而不能拔,结果是心身俱伤,德不能养,生不能修焉,岂不哀哉!

按照传统理论,人的寿夭衰老的原因大约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禀赋是寿夭衰老的决定性因素,后天因素对寿夭衰老也有着重要影响。

寿夭的原因,不是仅仅存在于生理的机体之内,更重要的因素是在精神活动之中,所以古人特别强调通过修身养性,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使喜、怒、哀、乐之气保持在中正、中和的状态,通过内炼,调节血气、经络与脏腑,达到身心合一,尽终天年的目的。

要学习大德之人修炼自己,提高自我调整的主动意识和能力”。譬如,当愤怒或忧伤等阴邪之气来临时,你应该努力把它扼制在无我或我无的境地,把躁动的情绪加以羁绊,尽量减少发生次数,努力降低发作温度,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冷处理”。

要想做到这一点,必先养德,用自己的无量德之甘泉,洗涤污垢,润泽心田,逐步学会和养成用“笑”击退烦恼,用乐观去面对人生的“大家”风度。

心宽德厚才能长寿 

孔子曾曰:“大德必得其寿”,孟子也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一哲理告诉人们,德高之人,大凡都是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善思进取、乐于奉献,不计名利得失,笑纳天下愁欢,割断了烦恼根缘,永葆了青春笑脸,精神状态最佳,体壮而无罹患,岂不长寿乎!

养生必须有道,做人必须心宽,要胸怀若谷,而不可量小竟不及寸丸。 纵观古今,大凡长寿者,无一例外都是乐天派,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自幼体弱多病,中年亲人零落,仕途险恶,后来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不满百”,是因为“不得常欢乐”。于是以“枕上愁烦多发病,府上观笑胜寻医”自勉,自号“乐天”,成了乐天派。

《自觉》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盛衰随忧乐。

  畏老老转逼,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白居易在这首《自觉》诗中,把自己与同岁的崔舍人作了比较:为什么自己形骸一天天损耗,而人家却容光焕发呢?

原来年龄和相貌与心情的忧乐有关:越是怕老,老越逼着你;越是担心生病,更易疾病缠身。

于是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不用怕老忧病了,这是一种除老祛病的良药。他豁达大度,享年七十有四。

而与他同时代的李贺则不然,孤芳自赏,自寻烦恼,仅活了二十六岁便拂袖而去。此二人的鲜明对比,说明了养德就是养生,养生必须养德。

宋代有个爱国大诗人叫陆游,他非常注意“心宽为要”的养生哲学,对于养德与养生的研究,也堪称是有卓见之人,他心胸坦荡开阔,故以“放翁”为号。

在他晚年的一首诗里,曾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千古绝句。他在这首诗中唱道:

“放翁胸次谁能测?万里秋毫未足宽。”(出自《小市》)足见其畅心宽怀。  “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心地本来宽。”(出自《病小减复作》)

虽已到暮年,但由于心胸宽广,故自可抗疾耐病。宋代的医疗保健条件远不如今天,可他活到了85岁高龄,可见养德与养生的默契,即阴阳的平衡是何等的重要。

相反,三国时吴国的大都督周瑜,他武艺超群,智谋过人,有胆有识,可谓盖世英雄。可是他气量太小,爱生气,不善养生,终因斗不过蜀国孔明而气绝身亡,享年也只有三十几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

周瑜的下场可谓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宏图大志化泡影”,给后人留下的只能是笑谈和遗憾;

对于养德与养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极为重视,并多有卓识卓见。毛泽东同志一生风趣、幽默、豁达、从不为困难所屈服,他写给柳亚子先生的“牢骚满腹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已成了人们养德养生的千古绝唱。

对于养德养生,伟人如此,民间亦然,在我们这已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人民群众在养德、养生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之谈”和“实践之典”。现摘撷几句,供世人借鉴:

其一,做人应感恩,知足常乐;

其二,做人应“心地坦荡荡”;

其三,做人应把周围的人当亲人对待;

其四,做人应遇事理让三先;

其五,做人应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其六,做人应凡事以大局为重;

其七,做人应大度而不斤斤计较;

其八,做人应善于设身处地,遇矛盾肯换一下角度和位置;

其九,心静命长,无欲则刚。做人应性格开朗、笑口常开;

其十,做人应能容人之短;

其十一,……

其十二……

不胜枚举。

做人要养德

我们都晓得,自古中国的学问都以周易为己学,认为大宇宙和任何一类小系统,都是一个阴阳系统,维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就是阴阳平衡。

如果哪个地方失衡,哪个地方就遭到破坏,趋向或好或坏的另外一种新平衡。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1、做人要养德。德是立身之本,成事之本。人要伟大,首先要思想伟大,要精神伟大,要灵魂伟大。(这是做人成事的重要条件)

2、向大德之人学习。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无疑是很深刻的。所以,要向大德之人学习,做有德之人。

3、积德而不要败德。要在乎易经里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教诲,要不停的积德,万不可败德。要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要活得有意义,活得高质量。

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争名夺利损人利己,心中要有别人,唯独没有我。这便是以牺牲小我,完成大写的我。

愿大家仁德常驻,爱心永存,心宽德厚、健康长寿!

作者:方远(云中绿荷)

相关文章

  • 养德与养生

    一声大爆炸,产生阴阳两个宇宙,形成我们今天的系统。从小到看不见(其小无内),到大到看不见(其大无外),都是同一种阴...

  • 养生先养德,德高人自寿

    今天读了这段文章:养生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唯有修心养德才是养生的总法。因此,才有“养生先养德,德高人自寿"的说法。事...

  • 【国学智慧】养徳,养气,养精神

    养徳养气养精神,种桃种李种春风。养心与养德合一的儒家养神。儒家重视养心和养德。儒家的教导其实是精神养生的教导。孔子...

  • 008古代名人养生九字诀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

  • 养德

    我觉得老人言“养生先养德,德高人自寿”,确实很有道理。 老祖宗说养生要先养德,确实生活中那些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的人...

  • 养生全科

    北京珍鑫国际中医研究院 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

  • 养生,养心,养德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过了不惑之年 更加感觉时间的脚步稍纵即逝! 身体是一切的“一” 走的太快容易摔跤, 适当的暂...

  • 养(打油诗)

    看色养眼 听歌养耳 闻香养鼻 尝味养舌 吃饭养身 吃苦养志 情爱养心 读书养脑 行善养德 锻炼养生

  • 养心、养命、养生、养德

    问:生活苦吗? 答:苦。 问:哪里苦? 答:心里苦。 问:为什么心里会苦? 很多人会觉得生活很苦,苦的主要原因是期...

  • 4+6健康养生新概念的七律。

    4十6健康养生的七律 一德: 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为养生第一要也。 二字: 安即静心,和即顺心。 三戒: 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德与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og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