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开始玩手账之后,就慢慢知道了子弹笔记(Bullet Journal,简称bujo)。当时,子弹笔记对我的吸引力有3个方面:一是可以把所有记录都集中在一个本子上,二是可以自定义排版,三是看别人的子弹笔记做的太好看了。
子弹笔记(Bullet Journal)是一款改变全球千万人工作、学习与生活的个人管理工具,集日程表、任务清单、规划簿、日记本的功能于一身。
后来,自己开始尝试采用子弹笔记,毕竟写子弹笔记,只需要一本本子和一支笔。但我没有坚持下来,大概是因为“眼睛看懂了,脑子似乎明白了,动手却发现好难”。
直到前段时间,看了《子弹笔记》这本由创始人写的书,才发现自己之前对“子弹笔记”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

子弹笔记的创始人,赖德·卡罗尔,是一名交互设计师。他用了数年时间开发了“子弹笔记”这一独特的笔记术,并建立了官方网站bulletjournal.com,帮助全球千万人高效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在本书中,赖德·卡罗尔讲述了“子弹笔记”诞生的过程,并从方法和实践两个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去利用子弹笔记,从而帮助我们制定目标、规划生活和记录人生等等。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是对自己日常手账记录的反思,同时找到了之前无法践行“子弹笔记”的原因。

01 记录过程不求完美
我之前使用“子弹笔记”失败,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追求完美。我希望自己的手账本能像那些手账博主PO出来的一样好看,于是去模仿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排版,花时间去做装饰,甚至为了页面好看,就不去记录一些杂乱的思考过程。
大多数无法坚持记录子弹笔记的人,都花太多时间在装饰书页上了。
“子弹笔记”重要的一点,在于记录过程,而非要求完美好看。我们把一系列任务、事件以及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是可以反复看的。这样可以形成,不同时间,对同一个事件思考的纵向对比;还有同一个时间,各项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

比如,我手头上有好几件事情需要同时处理的时候,我习惯用思维导图去分类事件(工作、家庭、孩子等等)。我往往是随手拿一张A4纸开始涂写,用完之后又随手扔了。但使用子弹笔记的话,这些思考过程都会被保存下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有了参照;同时也可以是一次提升。
02 笔记背后的思维方式
读这本《子弹笔记》最大的感受是,子弹笔记的根本不是“好看”,而是思维方式和逻辑的魅力。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 “要减少决策” 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的。如果,我的清单上有很多等待完成的事情,我就特别容易懒懒不想动;然后开始转移注意力,找各种打发时间的活动——刷视频看手机;这样导致事情一件没做,而且心理压力很大。

子弹笔记首先帮助我们,减少强加于自身的决策,专注于重要的事物。在我看来,这是子弹笔记背后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而用笔记录则是一个强化的过程。“长路即捷径”。 看似麻烦,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子弹笔记的关键不在于排版,而在于句法。 子弹短句这是锻炼我们捕捉有效信息能力的一种方式。 比如,把“给基思回电话决定这周要上哪儿吃饭” 简写为“基思:回电话:周六晚餐”。这样的笔记形式,清晰、快速地反映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同时,子弹笔记还可以锻炼我们分解任务的能力。可以把任务分解为主要和次要,再细分成更小的行动模块。这样可以让任务易于着手,也有明确的完成路径。
除此之外,“任务迁移”,也是子弹笔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务迁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因为我们会发现哪些是自己不能掌控的事项;而哪些任务需要需要目标细化才能完成;等等。

同时,“任务迁移”的意义,还在于每一次誊写过程中寻找联系和机会。这也是在本子上手写记录的好处,可以在连续的视线范围内回顾浏览;而我觉得,这是电子记录很难带给我的。
这本《子弹笔记》是在“未读”残书活动的时候收的,主要也是觉得价格便宜,对书的内容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事实证明,我因为自己以前的失败,而对“子弹笔记”有了一些偏见。幸好,阅读了这本由创始人写的《子弹笔记》。
现在已经开始动手写“子弹笔记”,还报了一个线上的训练营。希望自己能坚持3个月,然后再来回顾自己的改变。
“长路即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