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效写作》阅读4-5

《高效写作》阅读4-5

作者: 长空云淡 | 来源:发表于2022-08-04 12:48 被阅读0次

    第四章 保持写作激情

    5.正确处理修订与退稿

    提供改进作品的机会——不管是大是小——是学术评审的题中之义。但是,匿名评审很残酷,可能会让人感到自己的作品被误读了。有时这种感觉是正确的。我们都梦想着写出完美的作品,也梦想着找到完美的评审。我们希望由理解、欣赏自己作品的人来审阅,然后给出简明的、切实的建议。

    这种理想的评委、教师、评审并不总会出现。在学术写作的生涯中,你需要顶着让人失神的评审意见,保持写作的昂扬斗志。你的心血结晶可能会被误解贬低,或者干脆退稿。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学术写作都逃不开。你需要想办法保持镇定,坚强应对。

    刚开始写书时,我把初稿寄给了丛书编辑,结果收到了一份25页、单倍行距、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反馈。之后,我痛苦徘徊了好几个月。我感到震惊和灰心,甚至有了锥心之痛。在此之前,我写的东西从来没有被如此事无巨细地指摘过(我都不确定我博士论文的评审有没有把文章读完)。如此篇幅、如此详细的编辑意见不啻当头棒喝。我考虑过缓一缓再写,或者干脆放弃写作。但是,我最终还是打起精神,回头去看这些让我头皮发麻的意见。一旦从失望中走出来,我就意识到,大部分意见很容易都能加到文章里。我最后跟编辑见面了,他人挺友善的,很有热情。他觉得长篇批评是对我的馈赠,表明他尊重我的努力。馈赠,没错,只是我当时没能把批评当成馈赠来看。我当时初来乍到,不熟悉流程,感到遭受了打击。长篇评论使我丢人,我不认为它对我的文章是有益的。

    这段早期经历告诉我,哪怕书已经确定要出,哪怕评审意见是建设性的,这也会给作者带来糟糕的感受。这段经历帮助我第一次理解到评审工作是志愿性质的。他们为了帮我们改进作品,奉献了自己的洞见,给予了关切与细心的修改意见。他们认真审阅了我们的作品,不管最后说了什么,我们都要牢记:评审流程是礼物经济日益稀少的残余。即使并不是如此感觉的,我们也应当把评审当成馈赠。

    在写作时,我们花了很大的工夫去与“恶魔们”做朋友,评审流程却让它们卷土重来。评审意见还纠缠着我们,变成让我们灰心丧气、无力前进的絮絮叨叨。评审的批评似乎证实了那些让我们不能动笔的神话,尤其是想要写出杰出巨作和滥竽充数(感觉自己是个骗子)。这些意见确证了自己对读者即敌人的恐惧,使我们宁愿自己根本没有写过。

    所以,接受同行评审时,要做好“恶魔”死灰复燃的准备。批评看似证实了恐惧,这些恐惧会让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一修订文稿、重新送审、顺利发表——变得极其艰难。我们会陷入无益的比较中,琢磨为什么其他同事看起来轻轻松松就通过了,而我却要不停修改。把一篇文献加入到自己的文章里——可能对发表有用,也可能没用——会浪费我们几个月时间,乃至几年。我们会忘掉“不要给自己加戏”,以为仅凭某个评委的某句话,就可以使我们永远找不到工作、拿不到终身教职、不能升职、得不到业内尊敬,或者再也发表不了成果了。我们的画皮被揭穿了,写作生涯被终结了,我们永远只能徘徊在底层。有些学者无法应对退稿,哪怕是相对善意的修订要求。我就知道几位同事,如果他们把成果投给另外一家出版机构,或者根据要求修订后重新提交,发表的希望是很大的;可惜他们将这些作品弃如敞屣或束之高阁。评审意见给他们带来了不知所措的问题。出于评审过程的原因,作者开始感觉这个项目不合适自己,感到没干劲或者不对头。

    这本是评审的常态,但这些同事却没有正确应对,反而将项目拖到了“将来”。结果只会是越来越糟,要么从未发表;要么心不在焉地改了改,当然也没有成功发表。更可怕的是,它还会阻碍新的工作,不断吸干坚持投稿、发表作品所需的自信和韧劲。

    为了维持动力,我们需要明白:批评也好,退稿也罢,都是评审过程的必备环节。虽然平时不常遇到这种情况。德沃尼·卢瑟通过自己的发表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份简历都隐藏着无数被退的稿件。哪怕最成功的学者也会有一份“影子简历”,上面满是发表作品、申请课题、求职参选的失败经历。

    在学术写作中,评审和退稿很容易会引起我们的恐惧、神话和错觉,我们需要行之有效地应对,要继续采用有利于出成果的各种技巧,甚至要比之前更加投入。但是,我们也需要其他一些策略,帮助我们修订过去自以为不错但现在却感觉受到打击和一钱不值的作品,然后重新提交。

    我们学者善于分析和批判作品,但大多数人并不认真对待作品,少有人掌握了用同理心去批判的技艺,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同事。在有机会发表评论时,我们往往大加挞伐。我们需要记住,你的武器会使收到评论的一方流血。

    当你不熟悉发表流程,或者对一篇文章、一份期刊倾注甚巨,或者找工作、寻求终身教职的时间越来越紧迫,或者缺乏有效的指导,那么最直白的修订建议可能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你为作品付出了艰辛和牺牲,力求极致,结果却发现还有不足。由于你未必理解或认同的理由,你本来需要尽快发表的作品,现在却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修改。

    面对这种情况,第一步就是不要给评审的过程加戏。你要了解,学术出版绝非尽善尽美,这是现实。期刊编辑是有压力的,要发现和留住好几位适当的评审,尤其是随和守时的评审。学术书编辑也是有压力的,要发现有学术水准又好卖的书,免得出版社亏本。在评审过程中,他们可能找不到最适合或欣赏你的评审人员。我们要通过期刊编辑、会议评委和同事了解本专业的发表范式,揭开学术评审的神秘面纱,保持自己的“写作状态”。

    要记住,评审过程背后是忙碌、拖延、有缺陷的人——换句话说,是我们一样的学者。悲哀的是,评审是匿名的,由此产生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匿名评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时还带有自己的立场,会对我们的观点发起抨击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他们可能把你视为另一个恨不得碎尸万段的同事的化身;希望你引用他们自己、他们期刊和他们导师的研究;希望你写成他们希望的样子;或者只是想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所以,你要记住,问题不总是在你,甚至可能不在你被审阅的文章。但是,不管评审或退稿意见多么残酷、多么错误、多么糊涂,其中仍然有值得你好好利用的东西。

    感到受打击时,你或许想去找期刊编辑或匿名评审理论,逐条加以批驳。不要陷入这种冲动。哪怕评审完全误解了你的观点,修改意见毫无意义甚至有害,也不要说出来。你的焦点应该是编辑对你的实际要求。

    不管是专著还是期刊,学术编辑都希望推出高水平的作品。知名出版社的图书编辑时间压力比期刊编辑小一些,所以可以与作者,也就是你,建立长期的关系。初稿的评审意见收到后,优秀的编辑会帮助你去理解意见、确定方向,尤其是几份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写书的活动空间比写论文要大一些。

    期刊编辑对评审意见的依赖度更大。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找合适的同事,劝说他们审阅提交的稿件。有的时候,编辑只能安排不对口的评审来看你的文章。另外,编辑也不好做。一方面,不管评审意见多离谱,都需要尊重评审人员;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像你这样有潜力投出优质稿件的作者。

    所以,期刊送审的过程并不完美,有时还不太可靠。但是,你仍然可以利用这个痛苦的过程来改进作品,这也是你应该做的。反馈内容清晰是最好办的,不管是干脆的拒绝(可能有点伤人),还是热情洋溢的“就是它了!”(这种很少见)。如果被直接拒绝,你要去了解原因,简短地对编辑的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向贵刊投稿。不要自己憋着,找有经验的同事帮你查找问题和补救方法,谈谈今后该怎么办。

    评估一下退稿理由。如果同事觉得值得怀疑,那就换一家投。还有其他的期刊。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另投之后看你文章的可能是之前拒绝你的评审,他们会对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生气。问一问你自己:在把被退稿件原封不动地投到另一家期刊之前,根据编辑和评审意见进行一番修订,这样做是否值得?你可以考虑把被退稿件拿到学术会议、研讨会、工作坊上宣读,也可以收录到自己的书里。许多没有通过同行评议的内容都能通过其他渠道传播开来。

    如果你的稿件幸运地通过了评审,并被要求修订,一定要感谢编辑,然后确认哪些地方要修改。甚至赶在截稿日期之前,把修订稿送过去。修改后收稿已经是很好、很难得的结果了。尽力做好。哪怕修改意见看上去细枝末节,没有意义,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改。不管编辑和评审对你的作品说了什么,都要与他们建立真诚良好的关系。学术圈子很小的。

    写期刊文章时,最大的挑战来自这种最常见的回复:“修订并重投。”发表的希望在你眼前,但前提是,你必须先修订——而修订意见往往自相矛盾,令人气恼,甚至一辈子都做不到。此时,你最有可能陷入拖延的状态,这时你需要利用一切冷静的专业学术指导。

    再次通读评审意见和编辑总结。然后等几天,等头脑清晰之后,重新看编辑对评审意见的总结。找一个信任的同事,最好是也做过期刊编辑的,让他帮你解读编辑评语:在重投之前,你到底需要做哪些修订?编辑评语一定要认真分析,因为编辑既要尊重评审的要求,也要确保之后能收到高水准的稿件。

    编辑是希望你采纳所有评审,还是一部分评审的意见?你是否愿意根据编辑(而不是评审)的所有意见进行修改?如果是的话,尽快改好寄回,附上修改说明,陈述修订变化,并对编辑的必要建议表示感谢。如果大部分意见你都不想采纳,那就换一家期刊。你一定要有合理的理由,因为编辑和评审已经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在你的作品上。但是,你也要尽快通知编辑,说明自己理解而且欣赏对方的意见,但决定改投他家。

    如果你不确定编辑到底建议你修改什么地方,大可直接联系编辑。但是,这只是为了确认对意见的理解,不要为自己声辩。你一定要记住:你也好,编辑和评审也好,目标都是作品的质量。只要编辑要求你这样做,或者你和你信任的同事觉得对文章质量有帮助,那么每一条评审意见都要采纳。

    评审意见很多(往往是不请自来),你需要采纳哪些,最终都要编辑说了算。期刊文章尤其如此。如果你被要求“修改并重投”,编辑的想法就是,你修订改进后的文章会通过之后的评审,顺利收稿,所以才会要求你重投。清晰、准确、冷静地说明你决定进行哪些修改。对修改意见有异议时,要为维持原文给出适当的理由,不要有所顾虑。

    归根结底,能确保发表成果达到自身最高水平的还是你。但是,评审环节有情绪因素,也未必没有缺陷,所以你必须接受编辑和资深同事的指引。要愿意反思、改写、重组自己的作品,但也不要曲意逢迎。没有自豪感就不要拿去发表。

    在傲慢地拒绝一切改动与只要发表怎么改都行之间,要找到一条中庸之道。我刚进入学术界的时候,还不明白自己可以选择。有些文章我应该坚持原文,结果却做了修改。回望过去,我知道当初应该改投别家,而不是把文章改得模糊、偏离了自己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在出版成果上最后悔的事情之一,就是我无视了一位杰出学者的详细建议。那是我的第三本书,有一节涉及一位历史人物,这位学者正好专攻此人。我的编辑想要赶出版进度,我也做好了写新书的准备。我知道,这些建议是基于深厚学养,但与我的总体观点截然相悖,如果采纳又要花几个月时间。于是,我和编辑一致同意,大部分建议都不需要采纳。

    多年以后,我后悔自己拒绝了这份凝聚心血的批评意见。他是一个善良的同事。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修订对质量自然是有好处的。不管我的编辑要我怎么做,也不管我当时对这本书感到如何厌倦,我都应该拿出勇气和力量,采纳他的建议,这是他对我无私的馈赠。

    我也收到过不少含混矛盾、存在理解错误的评审意见。但是,它们也对我的文章或书籍有帮助。评审的误解会告诉我哪些地方不明确、为何会这样。哪怕嘲笑或诋毁也能帮助我修订文稿(前提是我不把这些意见视为人身攻击)。他们逼得我去搞明白意见分歧的性质,我对此可能还会加以澄清。言辞激烈的评审意见则表明,我需要承认某种无意中忽视的观点或视角。

    这么多年来,我逐渐意识到,有的评审只是想要对我、对编辑、对其他评审表现自己。他们把评审流程当成了自夸的舞台,而不是去想办法改进你的文章。爱出风头未必无用,自命不凡亦有见教。不要仅仅因为评审讲了一通某个你不熟悉领域的知识,就真的觉得一定要去掌握它。重点看编辑,看他认为你应该怎么做。放弃你隐秘的梦想,不要总是期盼着在评审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同。这个过程会引发各种写作上的问题,接受这一点。评审的建议总是有潜在益处的,要保持开放和尊重的心态。你的领域是一方小天地,让评审过程来帮助你改进作品,这才是重视自己事业的表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写作》阅读4-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pd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