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冬晓
儿童刚出生的头三年,一般来说,是处于母婴二元世界,也就是在婴儿的世界里,只有妈妈,而且是和妈妈共生的状态。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婴儿和妈妈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妈妈非常开心、兴奋,即便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婴儿也会莫名地笑起来。这个过程,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认为,婴儿和妈妈互动,其实就是在照镜子。
怎么说呢?
他从妈妈的脸上看到的是自己,如果妈妈是轻松的、积极的,那么他就会感受到自己是“可爱的、完美无缺的,并且不会遇到倒霉的事情”;相反,如果妈妈的脸是焦虑的、担心的,孩子就直觉化地体验到,“我不够可爱、我是不好的”。
可以说,孩子每天都在被妈妈的脸,或者说妈妈的脸部表情催眠,当然,孩子不仅仅是从妈妈的脸部表情中,也可以从妈妈的肢体以及肢体语言中,感受到自己。后来科胡特把这个现象称作是“镜像自体客体”,儿童从妈妈的状态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自体客体,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在教育儿童上,父母是怎么样的人,比他们做什么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的人格是健康的,原始的焦虑、恐惧、不安全感都很少,那么他们养育的孩子也会是健康的;相反,如果父母的人格有问题,甚至处于人格障碍水平,那么不管做什么、怎么做,孩子的人格都不会太健康。这是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说的。
所以,要想养育一个人格健康、完整的孩子,首先父母自己就要修炼自己的人格,成为一面好的“镜子”,那么婴儿才会从这面好的镜子里看到一个完美、有活力的自己,这会让孩子日后发展出自信和活力。
有些妈妈在生了小孩以后,因为各种的不同原因,患上了产后抑郁,这其实对小孩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七岁看大”说的是人在七岁以前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底色,是有点道理的,经过现象学的研究,无论是蒙氏幼教,还是精神分析,都确认了这一点,尤其是三岁以前的亲子互动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人格。
所以这个时候妈妈的状态如果是消极的,那么孩子从妈妈的状态里就看到了自己,他的人生底色都可能是不太有活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