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亲的印象,留在记忆里的,只是一些零星片段,连贯起来也就是整个的生活。
真正触动我记忆神经的,应该是在上中学的六年里。从小学上升中学,我没有考上别人梦寐以求的重点中学,我知道永远都不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从我的感知里感觉到了父亲的无奈以及在人前的一些失落。每当我跟他谈起此事,他却总是把目光移向别处,说:“都考上重点中学普通学校不就关门了?再说,自己给自己留下发展空间也好”。说者不知道有意无意,但是听者却有很多愧疚。
那年夏天,父亲为了接送我上下学方便,倾其所有卖了一辆最便宜的面包车。这时候父亲对我却是满面的歉意“呵呵,这就是爸爸最大的能力了……”。我看到了父亲极度的不自然,完全明白父亲的意思。当今完全物质横溢的年代,其余一切都是虚表其外,“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只是苟且于里了。
“我不在意,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能遮风挡雨就行。”这是我的真心话。对于这辆方方正正的小汽车我是真心地欢喜,虽然不及其他名座豪车,总比天天挤公交强多了。但是同时又给父亲增添了每天接送我的劳累。我曾经多少次暗自发誓:绝对不辜负父亲的一番苦心,一定要给父亲一个自豪的资本。
父亲年幼爷爷因病故去,虽然要强的奶奶带着父亲姊弟几个艰难地熬到了现在,缺失父爱的他一直有一种“懦弱”的姿态,在人前过于地谦和和没有人时的黯然神伤,多少让我感到心痛:我知道父亲太需要一个支点了,但是我却又给不了。父亲每次送我到校门口,总要磨磨蹭蹭等同学少的时候才会停下车让我下车。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就象等我放学把车停在角落里一样,我明白,他不想让自己的面包车掺杂在一系豪车之中。
六年中学,父亲陪着我走完人生的“十年寒窗”。除去节假日,一千二百个日日夜夜,数千次接送,风雨无阻,每当我走出校园,父亲总是等在那里。事情虽然不大,但是现在想想,如此地持之以恒,也只有父母才能做到。
高考完了并没有象人们相信的那么轻松。走出考场的瞬间是长舒了一口气,美美地深睡了一天。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提心掉胆地等待成绩。
此时的父亲又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在我背后,半开玩笑地说:“我比你更失落,陪伴你上完了初中高中,你等待的是大学通知,成绩无论好孬,总还会去上大学。我呢,你上大学去了我和面包车就失业了……”。
仔细想想,父亲说的不无道理。我多少还是有希望的,而父亲呢?
接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普通的专业学院也换来了父亲异常地兴奋。好象我考好考坏都是他想要的结果。他的欢喜加倍了我的负罪感。然而他人依旧是那句话“自己给自己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开学的时候,由于路途遥远,我极不情愿让父亲送行,但终究执拗不过,还是成行。
到校那天天才刚刚放亮,校园里已经来了很多报到的学生,基本都象我一样由父母开车送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源源不断地涌向校园,把我家的小面包车淹没在车流中,象极了人海里父亲弱小的身影。父亲还是象往常一样,把我们的小面包车悄悄地停在偏僻的地方,然后兴致盎然地与志愿者一起帮我提行李,没有一点舟车劳顿的迹象。走进宿舍,他左顾右盼,跟早一点来到宿舍的舍友攀谈,嘘寒问暖,问姓什么,问哪里的,没有一点生疏。然后又拜拖人家多多担待我,互相照顾... ...反弄得我极不自然,跟刚上小班的孩童一样。
父亲一直忙到把我的被褥整顿好,才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坐了下来,又是一再嘱咐我要吃好喝好,适时加减衣服……
我说道:“爸爸,不早了,你回吧。”他最后向宿舍四周看了看,恋恋不舍地起身,边往外走边说:“从今以后你要学会自立了,一些事情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此时我看不到父亲的表情,从他说话的语速以及语音的低沉中我感觉到了父亲内心地起伏。
这时我看着父亲的背影慢慢远去,直到他弱小的身体钻进银色的小面包车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极力控制着不让眼泪流下来。我揉了下眼睛,怕同学们看到。再向远处看时,父亲的小面包车已经缓慢地离去。
后视镜把阳光反光折射过来照在我身上,暖暖的,象极了父亲的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