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一般都是跟很多商户在一起,有超市,有各种服饰的品牌店等等,所以我们的书店也是大家逛街的组成部分。
这样,势必就让我们这些在书店工作的人每天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一年下来,真的什么人都遇到过,可以算得是阅人无数了。
世道艰难,人心功利。
每每我看到提着几百上千块钱商品的顾客,却不愿意买一本自己想看的书的时候,我都是很失望的。
比起一餐300块钱的海底捞,比起一套600块钱的ONLY,比一双700块钱的耐克,45块钱的书讨价还价半天,最后还说一句:我不买了,反正离书店近,天天过来看,三天就能看完。
服务过那么多的顾客,最深刻的感受是,顾客们可以把全商场买个遍吃个遍,却不会果断地入手一本几十块钱的书,那种100块钱以上的书,很多顾客都是直接摸一下就放下了,不会再碰。
当人们进入一个商场,准备开始花钱的时候,书,永远不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学生时代背诵的政治课本里的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发现,在看似因为物质条件富足而使精神生活变得丰富的现在,却恰恰是人们的精神非常贫乏的时代。
我不得不怀疑,或许物质的富足只是表象,还有那么多那么多人都忙着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精神食粮,这样的时代,我们怎么能说是物质富足的时代?
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真的有人爱书。
有幸遇见,就好像冰突然开始融化,黑暗里突然有了光。
再也没有比一位老阿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读者了。
阿姨穿着面料和样式都很旧的衣服,肩上背着已经破旧的购物袋,里面装着的是各种塑料空瓶,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全身上下看起来就像拾荒者一样,约莫年纪比我妈妈还要大些。
我在收银台忙碌着,她拿着两本书来收银台付钱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我真的想象不到,一个这样形象的阿姨会来我们这样的零售书店买书。
我更想象不到,她还会看书。因为我身边像这样年纪的阿姨没有一个看书的,也没有一个崇尚看书这件事的。
我问她,这个书是不是买给自己看的,她给出肯定的回答。
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张爱玲的《小团圆》,两本书加起来价格有80多块钱了,我跟她说办会员卡有优惠,可以打折,但是要充值300块钱。
面对这样一位朴实而真诚的读者,我本来不想提办会员卡的事,但是作为一个收银员,我必须要有职业精神,不管面对怎样的顾客,我都必须要以顾客舒服的方式清晰地把我们的会员卡信息传递出去。
再一次让我惊讶的是,阿姨同意充值300块钱办一个会员卡。
也不知道过了几天,阿姨又来买书了,跟第一次的打扮差不多,并且还是背着一个装着满满东西的老旧购物袋,这次,她把卡里剩余的钱都买书了。
我并不完全记得阿姨具体买的什么书,但是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姨买的都是严肃文学之类的书。
当我遇到这位阿姨后,我总是在想象她看书的样子,她会在哪里看书,她有家吗,有儿女吗,她的生活过得好吗,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穷苦,却愿意花几百块钱买书看……?
无数关于这位阿姨的疑问,时至今日仍然盘旋在我脑海中。
阿姨话不多,每次默默地挑书,默默的结账,默默地离去。
看到她,想到她,写到她,我都会热泪盈眶。很想了解关于她的一切,曾经不好意思打扰,如今再也没有机会。
我想象,有一天当我也成为她那样的老阿姨的时候,也穿着破烂的衣服,背着破烂的袋子,低头走进一个宽广明亮的商场,穿过它热闹繁华的中庭,朝着角落里的一个小书店走去。
我也像这位阿姨一样,把破旧又沉重的袋子放在脚边,然后在架子上翻翻找找自己要的那本书,那一刻,哪怕经历了命运的翻云覆雨,哪怕经历了生活的重重苦难,我仍然会觉得幸福,因为我还可以触碰和拥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啊!
世界很大,人很多,真正爱看书的人却很少!从这点来说,阿姨是独特的,也是珍贵难得的。
但她是这个时代不被关注的人,仿佛像活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庆幸她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她默默前行。
愿阿姨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也愿我们的心田四季如春,鲜花盛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