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天津发布“海河英才”人才行动计划,线上申请落户渠道宣布瘫痪,线下通宵排队取号,20小时30万人...
作为一个外地人,从毕业决定在天津打拼的那一刻起,周围就充满了:
“单位解决户口吗?”“几年能拿到户口?”“女孩子没事,找个天津人嫁了就行了。”这样那样关于落户声音。
-01-
大城市的户口对现在的青年奋斗一族,有着魔力般的诱惑。
如果你问一个北上广的招聘HR,遇到高校应届求职者最多的提问是什么?一定是:“贵公司有没有户口指标”。
户口,来自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户籍制度,在明初“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的户籍编辑政令中达到顶峰。
放眼大城市,有大量的人口聚集在这里,他们住在城市偏僻的角落挥洒汗水,等赚不动钱了,就回老家盖房,娶妻生娃。
如今收容遣送制度早已废除,人员流动需要开介绍信的时代也已过去,已经没有明确的制度来阻拦大量人口来到大城市。
唯有户籍才能阻止非户籍人口享受一些更“隐性”的资源。正是这些“隐性”资源才造就了大家对户口的追棒。

-02-
除了物质上的福利,大城市户口带来更多的其实是精神上的一种荣耀感和自豪感。
还记得北京公园相亲角的那句话:''男,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的残疾也行。''
在很多人眼中,大城市户口正在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成功的标志。
不少在北京打拼的毕业生在过年返乡时,“有没有北京户口”成为家人朋友最关注、问得最多的问题。
也有很多北漂深爱着这座城市,每天不知疲惫的奋斗着,却依然在说对于这里没有归属感。
那究竟怎样才能有归属感呢——
“落户北京,扎根帝都。”
-03-
“一户难求”的背后,隐藏着我们在城市里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似乎没有户口就不属于这座城市。
但其实,归属感和认同感来自城市的包容氛围,更多的是源于自我奋斗的价值实现。
尽管户籍制度有着它存在的土壤,但你有没有想过,在很多城市,仅仅一份户口怕是没法勉强将就下去的,后面的日子里,就算不顾自己,还有学区房、孩子辅导班、夏令营等等这些送命题横在前面。
就像有个北漂的学长告诉我的:穷人有没有北京户口都熬不住,富人有没有北京户口都无所谓。
要什么归属感,我只要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