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谈起幸福,如果你问十个人,大概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似乎人人都能对幸福说上几句,但当你问一个人,幸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他大概会哑口无言。
1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幸福,大致可以把幸福定义如下:
幸福=现实/期望(欲望)
这个简单的公式虽然没有把握住幸福的本质,但也大概反映了一部分世间的实情了:幸福,是人们在现实中对期望的一种满足感。
一个人的现实,除了他的主观努力外,其实还依赖于大部分的外界条件,其实是不可控的。一个人可控的,其实只有自己的欲望了。因此,一个人想要提高他的可控的幸福感,他所要做的其实主要是应该降低他的欲望。但是,人们对这个结论恐怕并不满意。他们宁愿无止境的欲望,然后寄希望于那些不可控的未来和现实。
2
关于幸福,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如此表面上。按照很多人的说法,人是有心灵和灵魂的。
亚里士多德曾谈到,“幸福就是将灵魂安放在最恰当的位置。”
对于那些正在持续追问幸福是什么的人而言,确实应当好好揣摩这句话的。
但他同时也说过另一句话,“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如果一个人,没有仔细审视过他的人生,没有最终从生命中觉醒过来,又怎么能晓得如何恰当的安放他的灵魂呢?
3
假如一个人,始终跟随着他人的脚步,当别人追寻成功时,他也追寻成功;当别人追寻财富时,他也追寻财富;当别人结婚生子时,他也结婚生子。他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他不过是随波逐流,重复他人的生活,而被生活牵着鼻子走而已。他不过是在应付生活,他始终是生活的奴隶,又何谈幸福可言?
一个模仿他人价值观和生活观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心灵和灵魂并不属于他自己,又如何谈得上恰当安放它呢?
一个人,难道不应该成为他自己的主人,让他自己来掌控生活和命运吗?这看起来虽然并不容易,但至少并不需要生活在社会的阴影和荫蔽之下,生活在他人的评价和围观之中。
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终生未结婚,但却时不时同居在一起。人们也许对此也会指指点点。但是,人们忘了,波伏娃19岁时,便发表了一项个人 "独立宣言 ",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当他们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完全不用屈从他人的意志,完全不用在乎外界的评价的时候,难道不能说他们掌握了自己的幸福吗?
但如果有一个人,想要模仿他们这种契约式婚姻的时候,却仍然是在追随他人的脚步了。
4
维特根斯坦曾言道,“对不可言说之物。保持沉默。”
对于幸福,他大概也会保持沉默吧。不过,在他临终之前,他对人们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他为何能如此宣称呢?到底有谁能像他这样,对自己的一生作出如此有力的宣言?但一个人倘若不能做出这样的宣称,又怎么能说他度过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一生?
人们通常会把幸福寄托在外物和他人身上,然而这是很不可靠的。当一个人把幸福寄托在爱情身上的时候,就是在做这样一件危险的事情。寄托在工作、事业、家庭上的时候,也同样如此。根本上而言,一个孤独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因为孤独的人,并没有这种寄托。孤独是一种有力的存在,也是一种高贵的存在。我这样说,并非要一个人去抛弃工作和家庭,这就误解和曲解我的意思了。而是说,当一个人把孤独当成他的一种本真的存在的时候,他才能自如的工作,生活,也才能自如的拥有家庭,或不拥有家庭。他可以体验任何一种可能的生活,而绝不会被任何生活所羁绊。
我想,维特根斯坦所体验的幸福,大概也是这样一种幸福吧。
5
幸福,归根结底是依赖于生命而存在的。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当人们问我幸福的本质是什么时,我会说,幸福的本质是由生命的本质规定的。当一个人,找寻到了生命的本质,找寻到了生命的真相的时候,幸福的本质和真相也便向他展开了。如果当真要我给出这个答案,我会说,幸福的本质就是本真的生命的表达。
但我们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以致把生活等同于生命?当一个人浑浑噩噩的生活时,当一个人在生活中疲于奔命,疲于应付时,他怎么可能了解到生命是什么呢,又怎么可能体尝到真正的幸福的甘泉呢?
生命广大而宏伟,就像广阔的海洋,但我们却困在一条小溪里了。多么可悲和可怜的人呐。
可人们却不想走向这浩瀚的生命的海洋,因为他们太惧怕风浪了。是的,只有勇敢的人,才愿意去探索,去寻求那至高的生命的源泉,寻求那真正的至高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