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的房价一路高歌猛进,背后原因有很多,除了底层的货币层面驱动,表面上看,中国的房子绝不仅仅是一小块土地使用权和一堆钢筋水泥而已,而是附加了一大堆稀缺价值,这些附加价值,才是高房价的主因,越贵的防资,附加价值占比越大。
举例来说,主要有便利成熟的周边社区或交通条件(成熟大盘、便利生活)、山景湖景等景观资源、医院资源、圈层资源(所谓的,圈层这东西我觉得是个为伪概念)以及今天要说的学校资源,也就是学区房。
九零后、零零后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在传统社会长大的人,在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且只有一个孩子(北方更明显,南方某些地方可能多子女现象较多)。那个时候主动不婚或者丁克是极其少见的,需要承担极大的社会压力,基本上都会成为一个厂子或者机关单位的常年八卦话题。
就这么一个孩子,自然会上心教养,别的条件随家庭而异,而作为东亚底狱房里面的大哥,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首先就成了大家的必卷项,所谓必卷,就是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让子女读上最好的学校。
于是这么多年,我们就看到了,为了争取一个城市中永远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家卷成了什么样,原因无非是房子和好学校绑定,本来不需要买那么贵房子的群体,为了孩子,强行上了一个台阶,大家都这么上台阶,就卷起来了。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松动,而且比我们预想的要快的。某些大城市的幼儿园开始一孩难求、甚至有经营惨淡被迫关园的情况。
原因也很简单,2017年之后,新生儿数量开始减少,而今年,19、20年出生的小孩在开始上幼儿园了,再过四年,他们就会走进小学,以此类推,人口基数问题对于学校、教育类的冲击也将会是一个加速的过程。
突然有一个脑洞,以前稀缺的是学校、是教育资源。以后稀缺的是孩子,是优质教育对象,或者说是优质教育客户(孩子家长)。
相应的,以前有“学区房”,以后会不会有“学区孩”,或者叫做“定向孩”。
想象一下,以后一对年轻夫妻有计划生育以前,需要在网上备案,上传双方教育工作背景体检报告等,于是对这个还在计划中的小孩子会有一定的基因评估。接着相应若干家档次的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招生办都找上这对夫妻,开始谈条件了,养育补贴啊、共同教育协议啊,等等形式。于是这个小孩子的前二十年的成长路径基本上就被确定了。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还有点可怕,我也希望我是胡说八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