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文人雅士、汇聚书画英才、繁荣文化艺术、促进行业发展
元釉里红牡丹缠枝纹八棱梅瓶
高28.5cm 口径1.8cm 底径8cm
元釉里红牡丹缠枝纹八棱梅瓶
(牡丹纹及黑斑绿苔 )
元釉里红牡丹缠枝纹八棱梅瓶(底部胎质及釉斑)
元代釉里红采用二元配方制胎。也有学者说“元代釉里红是麻仓土制胎”。后者的意思就是说排除了瓷石的成分。仅从本站所说的这几件元代釉里红瓷器底部看,此话不无道理,至少都是麻仓土砂质胎。可麻仓土是一种砂土,若没有瓷石(粘土)在里边,缺乏凝结性,怎样制瓷泥做胎体,我们没有仪器,分析不了它的成分,亦不敢妄加评论。
(但我们对麻仓土曾做过一些尝试性的探讨研究,待后专述。)就其这两件梅瓶的底部看,粗糙,裂隙多,砂性大,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
看表面包浆,应是传世的陈列器,但底足磨损程度却很小,这应该是麻仓土所含成分石英砂硬度极高所致。底部有白色釉点、有淡淡的火石红、瓶颈与最大直径处接胎等这些特点均与同时代器物类同。
微观,死亡气泡多,黄褐斑成片,老化程度严重。
釉里红创烧于元末至正中期,因为时间过程短,传世极少。这件釉里红梅瓶画法豪放,用笔娴熟,自然大气,不拘小节。画面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属于勾线(线描)釉里红,同属于釉里红的精致产品。
再看下面这一例:
元釉里红双凤云纹梅瓶
高27.5cm 口径2cm 底径8cm
元釉里红双凤云纹梅瓶(器型及一面凤纹)
元釉里红双凤云纹梅瓶(底部)
这两件都属于勾线釉里红。
元代釉里红产品不多,但题材广泛,有四季花卉、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题材上有其概括简洁的独特艺术效果。装饰构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疏朗,图层之间用留白分开。巧妙运用铜红发色特点,往往把纹饰集中在器物的中部,这个部位施釉均匀,有利于铜红发色,是烧成的最佳部位。而器形口部,底部,不利于铜红发色的部位,也都留白。
本馆所藏几件元代釉里红和其它几类元代瓷器一样,都来自传世窖藏。就这几件釉里红,从胎、釉、纹饰、色彩各个角度看,似乎是同时、同工、同窑产出,又被后人整体收藏的。
对麻仓土的一些探讨:
一、对历史文献的解析
我们知道,元代瓷器的辉煌成就,除了蒙元帝国皇权的威仪,大国工匠的匠心独运,最重要的还离不开麻仓土的发现利用,麻仓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制胎,为制作精美绝伦的元代瓷器创造了根本条件。
明万历初年,学者王宗沐先生撰写的《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
根据王宗沐先生的这段记载我们分析认为:麻仓土是石英、云母等耐高温矿物质细碎颗粒的集合体。众所周知,王宗沐先生卷七的节题就是《陶书砂土》,麻仓土无疑是砂土,这种土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英和云母。石英(二氧化硅),种类繁多,颜色多样,熔点1713°;云母(硅酸盐),白、黑、金色居多,分层解理,耐温绝缘,熔点高达1750°。在当时不具备化学仪器检测的情况下,这里的“青黑缝” “金星色”应是黑云母和金云母砂砾条形矿带和闪光物的视觉反应。“糖点、白玉”应是不同石英细碎颗粒满布原矿的视觉反应。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白玉主要有两个品系,产在昆仑山西段的和田玉的分子结构是纤维交织体,而产在青海境内昆仑山东段的昆仑白玉的分子结构就是石英岩颗粒。石英岩的细碎颗粒有玉的感觉就很正常了。石英和云母的细碎颗粒是很难形成粉状的,故被称为砂土。
二、设想麻仓土的淘洗方法:
因为麻仓土是砂土,无需粉碎,开采麻仓土矿,如同在沙漠里挖沙一样,从矿坑里拿来后直接淘洗。而瓷石原矿却是坚硬的板块,先粉碎再淘洗。淘洗麻仓土必定是在一个排水流畅的斜面上操作,这就产生了这种砂土按颗粒大小、比重大小沉淀的先后次序,上流的是比重大的粗砂(粗料),中流的是比重相对轻的细砂(细料),最后的沉淀下来的是粉砂(精料)。其中一部分杂质随水冲走,冲不走留下来的便是制胎原料。因为麻仓土价值很高,原矿“一百斤值银七分”,“ 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晒干后的麻仓土一百斤就更加珍贵了。工匠们一定会十分珍惜,按不同档次分别收集、晒干、与瓷石配比、制胎。两种制胎土淘洗后都必须晾的很干,成为砂粉状,才好均匀的按比例配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