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近感慨蛮多的,因为要带队去一线市场上做调研,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调研的过程里,和很多父母还有孩子在聊天,发现不同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千差万别,各自有特点。因为是调研,所以不免会聊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家庭状况,教育方法。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也就直接造就了孩子的性格差异,对于未来孩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几年前,有部电视剧大火,是掀起收视狂潮的《欢乐颂》,剧中一共讲了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子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故事,但是她们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有富家女,有职场女强人,有小太妹,也有性格柔弱的女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五个女孩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不一样的性格呢?
不同与以往主打温馨的电视剧,《欢乐颂》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残酷,也非常现实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逃不过原生家庭的模样。剧中人物樊胜美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在这部剧上映的时候无疑是被讨论最多的,但原生家庭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去分析,如果只是笼统的对其进行一个概括,是达不到分析的目的的。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包括这个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习和效仿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这些诸多元素综合的构成了原生家庭,而这些都会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而在这诸多元素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虽然很多人都在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对孩子教育的培养,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一点,自己的行为规范其实也在默默的影响着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最大的能力是模仿和感知,他能够模仿和感知到父母的行为和语气,从而在心里留下烙印。
我们的绘本馆里有一个小弟弟,之前有段时间总是表现的暴躁,动辄发脾气摔东西,生气的话就开始撕书,大吵大闹,让绘本馆的其他人都没有办法认真看书,无奈之下,我只能找来了他的妈妈,让他的妈妈先带他回去,他妈妈过来的时候,先不问情况,便对着孩子一顿怒骂,这冥想就是一个容易发脾气和冲动的人,孩子在委屈的哭,妈妈还气的不行,最后生气的妈妈将哭泣的孩子带回去了。
当他们走出店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小弟弟的性格这么暴躁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妈妈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柔淡定的人,而是一个在他面前乱发脾气,随意打骂的人。这就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性格,他就会认为,妈妈是这个样子,我也可以成为这个样子,这又没什么错。但是,实际上,这就是妈妈没有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性格培养,她用自己的蛮横性格让孩子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有些小孩子由于和父母相处并不融洽,或是父母脾气乖戾,性格暴躁,为人孤僻,故而总是心里想着长大以后不要变成自己父母的样子,可是越长大,他们越会吃惊地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并且,越来越像。
好的父母,都应该学会在孩子面前掌控自己的情绪。能否做到情绪稳定,是每一对父母的必修课。
胡适曾说过: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父母的好情绪,就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它让孩子更加乐观明朗。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这就涉及到了情绪的自我控制。
当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一旦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问题,就要学会下意识的开始控制,不对孩子进行指责,那么积攒的情绪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会去表达。
你可以去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现在非常生气,但是爸爸妈妈不能对最爱的宝宝发脾气。”父母要学会把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情绪积攒到无法释放再去指责,情绪循序渐进的散发是最为有效的,而不是突然的迸发。
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急,不要慌张,一定要耐心,这样才能完全理解孩子,指导孩子。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即便是成年人,一切言行也不过是模仿的结果,儿童如一张白纸,更多行为是模仿!模仿!模仿!他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远远超过相信自己的耳朵。因此,说教本身的作用不大,言行不一的说教更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身教重于言教,你的样子将决定孩子将来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