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陷阱》
杨定一
50个笔记
24 放过身体,让它自己存在
>> 放过身体,让它自己存在Let the Body Be
>> 我们过去跟着小我走、跟着头脑走,到头来只会走错、走冤枉路、走到烦恼和悲伤。
把自己交出来,会发现问题没有了,任何矛盾都消失了。
>> 放过这个身体,其实不是放弃这个世界,不是放弃家庭,不是放弃事业、环境、责任,最多只是不需要再刻意用头脑去影响结果,而是反过来让生命最大的力量带着我们走,避开头脑再一层不必要的过滤。
>> 【练习】放过一切,包括身体
放过一切,尤其是自己的身体,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练习方法。
一早刚醒来或夜里入睡前,把身体每一个部位产生的感受——无论是痛、舒服、沉重、麻、痒、酸、温热、冷,甚至有时候说不出是什么的感受——只是感受,轻轻松松地观察,接下来选择放掉。
放掉的方法,也只是提醒自己——这些身体的反应和感受,还是离不开小我。这个小我,跟我们永恒、绝对、非时间的状态一点都不相关。
一天下来自然会发现,其实我们可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念头或感受可谈,反而还可以过得很好。一直到睡前最后一刻,假如有念头、有感受,一样提醒自己——有任何感受,我都知道,而都把它放掉。
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从来没有跟绝对分手过。
我在《全部的你》这么比喻:一个人是圆满的,就像张开的手是放松、轻松而爽快的。绝对、非时间的永恒是打开的、是开放的。
我们不断观察自己的感受,放掉、再观察、再放掉,自然会发现——只要有任何念头、任何感受、任何动作、任何观念,最多是带来一个层面的萎缩。就像原本张开的手握了起来,把自己局限到一个角落。
一个人假如可以随时见证自己的念头、自己的动作,我相信再次看到这张图,体会已经完全不同。他自然会知道非时间的永恒是最简单、最轻松、最不费力的,而一切的经历反而是费力的,是全部烦恼的来源。
>> 有时候,在念头或感受上难免踩不了刹车,比如哪个部位正在痛、不舒服,或内心有很沉重的压力。这时候,可以加一个参的功课,提醒自己——
为谁,有这个身体的感受?
谁还不舒服?
谁还心里闷?
谁还在意有没有身体,有没有感受?
答案,又只是——我。
我,又是谁?
25 任何练习,还是离不开时间,离不开“我”
>> 25任何练习,还是离不开时间,离不开“我”Practice Requires Time,Which Fortifies“Me”
>> 【练习】没有练习的练习
读到这里,你或许已经很自然地可以接受这样的练习。
虽然这个方法其实只适合少数人,不见得适合每一位朋友,但我还是想把它带出来。
这个方法,就是没有方法的方法。不光是肯定一切,或是透过“参”否定一切,或透过“臣服”随时停留在非时间的状态,而且是愿同一个瞬间我们都能活出这本书所讲的全部观念。
“随时活出全部”的方法,也就是在肯定没有一个方法可练习或可谈,而同时在肯定——透过任何方法,最多我们只是回到原点。原点,也就是你我本来就在的这个点。
这么一来,全部的观念都可以丢掉。生命所带来的所有变化其实都跟自己不相关。有,没有,都好。
这一生要来完成的,其实老早已经完成,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成或值得完成。只要有个“东西”可谈,还是离不开这个世界的观念,而任何观念又带来一个局限。
知道这一些而可以彻底接受这些话,一个人也就轻轻松松地醒过来了,自然活出非时间的永恒,知道自己本来老早就是醒过来的,也知道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得到、什么都没有丢掉。
一切,老早都圆满了。
哪怕还没有接触到修行,还没有接触到这本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生命系列”所谈的观念,其实也老早就已经圆满了。
26 时间是一个“瘾”
>> 26时间是一个“瘾”Time is Addiction
>> 更大的瘾头,是我们的念头。
>> 念头的吸引力比任何人想的都更大。它本身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还可以制造一个因果法,让我们把生命每一个角落都连贯起来而可以取得意义。
>> 看穿什么?看穿念头带来的任何现象都离不开一个虚拟的真实,甚至就连这个世界、任何感受、任何体验都还是一个虚拟的现实。
>> 知道、彻底知道、随时知道——这个世界是虚的、是虚的念相,进而不被任何境界带走,念头也就自然踩了一个刹车。它突然会停止,而我们不用去分析为什么停止。
>> 【练习】参,参什么?
前面提到念头的上游、根源,去寻查这个上游,本身就是参的练习。
参,参什么?
最多只是参——这个真实的来源,这个真实的最源头。
所以,我们轻轻松松地问自己——谁还有一个念头?谁在寻?谁还有一个观念可谈?谁还有一个真实想去找?
答案,又只可能是——我。
是我。
我的根源是什么?
这时候,没有答案。
一个人轻松停留在没有答案。
在这个没有答案中,人好像跳出来,跳到一个更大的“我”——甚至像宇宙那么大的“我”。
这时再继续参——这个大我、不分别的我,又是谁?是怎么来的?
唯一的答案又是——无法回答。
假如有答案,再继续参。
一直参到没有答案。
有答案,又继续参。
继续停留在没有答案。
这时候,一个人自然会发现念头也跟着消失了。从身体最深的层面、心更深的层面好像浮出来快乐、欢喜、希望、信心、放松、爱、宁静。然而,这些感受,跟过去带来的好像都不一样。
这时候,一个人还是可以继续参——谁还可以感受到快乐、欢喜、希望、信心、放松、爱、宁静?
也就自然会发现,答案还是——我。
当然是我。
是我,有这些种种感受,甚至还可以用语言表达。
>> 那,我是谁?
这么一来,又重复一个循环。
循环到最后,连这些感受都一个一个粉碎、消失。一个人自然会发现这些感受跟小我、大我、全部的我都一样的——一样不存在。
有趣的是,这时候,这些感受不光没有消失,它的强度反而增加许多,可能几倍、几十倍、几千倍。
比如说,欢喜,比任何肉体带来的喜乐,包括高潮、狂喜都大。大到一个地步,好像活起来而变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场。这种欢喜不光自己把自己吞掉,还带到周遭。所有的众生,包括动植物都可以感觉到。
然而,只要停下来去感受它,它也就自然消失了。
一个人走到最后会发现——全部这些感受,包括在·觉·乐,都不重要,也不会想在它上面停留或做文章,最多只是把它活出来。
谁在活?谁晓得?
又是谁想知道?谁在意?
想跟人分享——哦,还有什么可以分享?还有谁想分享?又可以跟谁分享?
这么一来,每一个感受也都只是如此,包括爱。
有意思的是,一个人自然会发现他不是爱什么人、爱什么东西、爱什么观念、爱什么对象。
谁在爱?要爱谁?
甚至,连爱的观念都没有。
一个人会突然发现,这种爱其实是这个肉体不可能理解的。
过去,我们体会到的爱,最多是小爱,是有目标、有目的的爱。最多只能称无常,可以生,可以死。
我在这里谈的爱,一样地,参,不断参到底——谁在爱?有什么爱可谈?爱的来源又是什么?
一个人自然会发现,这种爱最多是非时间的永恒。
我们最多也只能讲它是一个场,是一个“在”的场。
它没有也不允许——任何动作或时间的排列。
>> 没有爱的前。没有爱的中。没有爱的后。
最多只有爱。
我们最多是理解,爱就是我们的本质。
这种爱,一个人只要体会到一次,会比念头、比世界带来的任何追求都有更大的吸引力,也只有这样,才足以把念头和时间的“瘾”打破,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瘾在后面(如果还可以称它是一个瘾)。
我在这里还要分享一个大的秘密,而且这个秘密跟一般人想的颠倒——我们会有念头的瘾,是因为在心的层面、无思的层面,我们知道有在·觉·乐,有快乐、欢喜、希望、信心、放松、爱、宁静。因为我们在无思无想的睡眠中随时可以体会,所以一醒过来也就自然想透过念头把这个状态找回来。
我们根本没有想到,透过念头不光找不回来,还带我们愈走愈远——也许就这么走过一辈子,甚至不只一生。
就算用多生多世来追求,我们都可能找不到。
27 没有最完美的时机
>> 27没有最完美的时机There Is No Perfect Timing
>> 对人类创伤最大的,是后悔——不断后悔,不断认为错过了时机,不断想活出过去。总是想把过去带回来,看可不可以改变时机,也改变命运。
>> 一切都完美,一切都刚刚好,是从一个绝对的、永恒的角度在看这个世界。当然,站在永恒、绝对,没有什么东西叫作完美或不完美。所以,我们才有资格说“一切都完美”。
>> 【练习】从后悔到参
讲到这里,其实有很重要的一把钥匙,让你我可以走出来——也就是随时捕捉到后悔的念头。
后悔,会带来一个连锁反应,让我们不断想重新活到过去。
透过后悔,时间的作用自然会拉长,因为我们从过去又找出一个空间来打转,不断地强化它。强化过去的某一个角落,无形当中其实在强化那个角落的业力,让它继续运转,自然带来其他的后果。
不去肯定它,最多也只是让它自然消失掉自己。我才会不断强调“参”的练习。
只要有一个后悔的念头出现,你我留意到了,马上踩一个刹车——
谁,还有一个后悔的念头?
谁,还需要忏悔?
谁,还过不去?
谁,还认为受到委屈?
谁,还有失落?
谁,还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
谁心里过不去,眼泪流不完?
谁认为这一生悲哀,甚至绝望?
谁,还认为自己来到这里不是刚刚好?
就是应该来到这里,谁,还认为要把这里、现在改到别的哪里?
谁,对这里、现在不满足,还要再去延伸出另一个现实?
谁,还认为有一个空间,甚至一个神圣的空间可以去,比这里更好?
答案,当然是——我,也只可能是我。
是我过不去,是我在后悔,是我心失落到底,是我有自杀的念头。
一切,都是我。
那,我又是谁?
我观察到,只有参,再加上臣服,最能够有效地带着一个人从伤痛走出来。任何其他领域的方法,最多是在强化“我”。
>> 无论去追察创伤或后悔的来源不断重新回顾过去,想得到心理的疗愈,还是用任何功夫来对治创伤,一样地,最多只是在不断强化“我”——把过去某一件事、某一个发生、某一个创伤给坚实化、固态化。
反过来,这里用的方法最多只能说是颠倒的,是——不去管它、不去理它,最多只是贴着念头去找“我”的根源。
我过去也时常跟朋友分享,在面对最烦恼的事甚至大的危机和打击时,不要去想它。不去想它,透过臣服和参,不断地消除种种窝囊或忧郁的念头。
这么做,并不是不去面对现实。刚好相反,最多只是信任生命有个更大的力量远远超过小我,可以带我们走出来。
不去想它,只是不把注意力落在脑的一个小角落,而是让心带着我们走。
在脑海里不断地去想一个问题,其实没有用,最多只是增加顾虑和两难。对眼前的问题非但没有帮助,反而还会把问题转移到别的地方。
让心带着走,是把注意力轻松地集中在眼前的事情,不让头脑加上一层主观的“我”的阻碍或是过滤。这种过滤甚至会把问题扩大,带来一种扭曲。
>> 这样一来,我们对样样都会比较客观。眼前任何问题不但可以解决,还可以解决得更好。无论是创作、运动、发明、人事的协调,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
这些话其实都不是理论,最多看我们敢不敢亲自采用,拿自己做实验。
假如这么做,对脑海里后悔的念头和情绪还是踩不了刹车,就回到前面的It's all OK!一切都好,都刚刚好。接受自己还在后悔,接受自己念头和情绪踩不了刹车,接受自己还看不开,接受自己还不想放下这个问题,而一切都好,没有事,都是刚刚好。
对很多朋友,先去肯定一切都好,反而有一种更大的刹车的作用,可以让头脑安静下来。这时如果还有念头,再回到前面去参。
28 没有时间,没有恐惧
>> 28没有时间,没有恐惧No Time, No Fear
>> 恐惧,最多也只是萎缩,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达不到期待而让自己失掉安全感,才有恐惧。眼前的东西不符合头脑规划和投射的范围,让我们最多只能用恐惧来表达。
>> 【练习】和“我”分开
读到这里,或许你已经可以接受——领悟是非时间的观念,是超越头脑的范围、超过时间所带来的产物和世界。
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把人生中很美的镜头或画面记录下来——像是透过照片或透过录音,想要冻结这个片刻,留下一个纪念。
你我几乎都没想到,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已经在不断地肯定过去,不断地肯定一切所看到的都是真的而想把它留下来。这样一来,也就在不断地延伸业力、肯定过去,包括带来恐惧和失落的过去。
>> 我认为,这些都值得让我们参考。
我通常会提醒自己、提醒朋友——看到很美的画面就在当下好好享受,倒不需要留给未来一个记录。毕竟,这么做永远离不开时—空的范围。
一样地,一个人遭遇很大的失落、纠纷、痛心,有时候不妨换一个环境重新开始。因为我们在潜意识有相关的记忆,踩不了刹车。
把周遭可能不断唤起过去记忆的一切暂时挪开,甚至丢掉都可以。包括过去很明显的模式,例如在哪里吃饭、走到哪里带一杯咖啡……都换成新的习惯。也就是说,不需要面对失落的来源,只是改变自己的习惯。
试试看,这样把过去的记忆打破,重新再创出一个新的回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过去带来的记忆和伤痛减轻。
讲到后悔,其实,跟讲过去是一样的。过去和后悔,一样都不存在。
过去什么?过去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去弥补过去,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最多只会耽误自己。
当然,讲耽误自己,这种说法还是一个比喻。因为我们也耽误不了。
>> 我们有个永恒的部分——心,在绝对的范围,跟时间不相关,就是想耽误也耽误不来。
我有时候会用弹指的动作来比喻——应该让过去在这一弹指之间过去,而不是在弹指之间回来。
把每一个瞬间当作新的开始。一切、过去,好像洗得干干净净,跟自己好像不相关。就像过去的发生是小我在体会的,而跟真正的“我”、跟绝对所支持的“我”不相关。
我们有另外一个很简单的练习功课,也就是随时提醒自己——
即使“我”恐惧、“我”失落、“我”没有安全感、“我”痛苦、“我”生气、“我”委屈、“我”悲伤、“我”伤痛、“我”生病、“我”拖累了别人、“我”做错了、“我”有罪、“我”闯了祸、“我”很难堪、“我”收拾不了、“我”被排挤、“我”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想振作却没有力气、“我”没有理由再活下去、“我”想放弃一切又不敢、“我”不值得人家再帮助我……
全部的这个“我”只是小我,跟真正的“我”是不同的。
其实,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感受、每一个观念都跟真正的自己不相关。
试试看,用这种方法,我们也就自然一再地肯定——只有绝对。相对的世界,自然会变得比较遥远而不跟自己生命直接相关,不跟真正的“我”相关。
这是一个很有力道的疗愈方式。
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时间所带来的最明显的产物,也就是“我”——小我的观念,不断地挪开。
>> 我们不用担心“我”会不会消失,连这都不需要管。我们最多是把它挪开,因为它本身就不成立。一个东西不成立,严格讲,也不需要去消失。
这个方法自然让我们回到一体,不断地回到一体。
29 与非时间的永恒接轨
>> 29与非时间的永恒接轨Alignment with Timelessness
>> 练习】“我—我”的静坐
要去跟绝对接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过去带大家一起练习的“我—是”“我—在”“我—我”的静坐。
我知道,假如你有练习,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熟练度。但是,我相当有把握,到现在,经过了后来这几本书,会让你理解的深度完全不同。
“我—是”“我—在”或“我—我”所谈的“我”,是大我,最多是从心、绝对的角度,看着这个世界。
每一个瞬间,我们都可以提醒自己——跟主、跟大我、跟心,从来没有分手过。透过这种随时的提醒,我们自然会发现,站在主、心、绝对的角度,眼前全部的问题都是不成比例的小,都是小我延伸出来的,不值得再继续计较,更不值得陷在里头打转,继续窝囊自己和别人。
因为这个练习太重要,我后来邀请同事在好多次的读书会一起进行,再透过录像分享给大家。透过网络,读书会由各地的朋友参与,本身已经建立了一个意识的网格。不要小看这个网格的力量,本身可以带来意识转变最大、最直接的作用。
在这里,我也想把这个方法送给你,希望你可以一起来做。虽然表面上我们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还是可以随时一起参与。
>> 我们接下来,就再次进入这个练习。
我们如果懂了“全部生命系列”里讲的,自然会发现这么做又产生了一个反复的作用——不是从“我”跳到或成为哪一种状态,而是反过来轻轻提醒自己:
我,就是一切。
我,就是绝对。
我,就是心。
所以,这个练习本身最多只是一个提醒,提醒自己本来就是永恒、不朽——
我本来就是永恒。
本来就是不朽。
本来就是非时间的永恒。
本来就是绝对。
我们活在这世界,随时都在“动”,也随时会忘记这些提醒。我才会结合呼吸的静坐,让我们在睡前或一早醒来时随时可以练习。
在这里,我会用“我—我”来做这个练习。至于我们平常练习,采用“我—我”“我—是”或“我—在”都没有关系,只要固定下来,不要一直变更。
——
闭起眼睛,轻松坐着或躺着。什么姿势,都不重要,只是完全放松。把注意力轻轻转到呼吸,最多只是在观察呼吸。
轻轻松松地知道,专注到它。
吸气,我知道。每一个吐气,我也知道。
一进,一出,我都知道。
我不去干涉呼吸。
不干涉吸气,也不干涉吐气。最多,只是清清楚楚地知道。
这个知道,是很微细的知道。
最多,是在呼吸上轻轻点一下,不会想影响到它。
>> 呼吸长,呼吸短,跟我都不相关。
我最多只是轻松地专注到它。只是轻松地知道。
这时候,透过每一口呼吸,一进,一出,轻轻松松地在心里带出“我”,用我,大我,在看着呼吸。
或是,透过每一口呼吸,自然站到大我、心。
呼吸就是——心、绝对、一体。
每一口呼吸,都是我。是宇宙的我,在带着我呼吸。
这大的我或心,就是我。
我,就是心。
透过每一口呼吸,我,最多只是把心活出来。
这时候,只要练习,我们自然会发现,本来心里有很多负担、创伤、失落,这些自然跟着消失,而从内心会浮出来一种讲不清楚的欢喜、说不出的宁静。
这时候还是要清楚地知道,这还是这个肉体、这个身心产生的反应。任何反应,都让它过去。最多,还是回到方法。
方法,最多只是“我”——大我的提醒。
>> 【练习】所有练习,都是同一个
有时候我们可能做不了“我—我”的静坐,很多念头会浮出来。这时候,我们只需要体会自己有这些念头,接受自己有这些念头。
接着参——谁有这个念头?
贴着念头这样问,答案当然还是——我。
那么,我,又是谁?
回到没有答案的空当,这时候再回到“我—我”。
不知不觉地也就知道,没有问题,没有烦恼,没有过不去的事。
其实也没有臣服可谈,最多是臣服到自己(如果还可以这么说)。因为它本身就是圆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同时存在而不是它。
体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就会发现——“我—我”最多是在说话;参,也只是透过否定一切而随时把自己找回来;臣服,最多也只是接受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么一来,这里和之前带出来的所有练习都跟一般的认知颠倒——不是把“我”变成一个原本没有的状态,最多只是让我们回想自己本来就是的。
假如你读到这些一点都不惊讶,可以完全接受、可以练习,甚至活出来,那么也就这么简单地把臣服、参、“我—我”的练习合一了。
30 没有时间,没有意义
>> 30没有时间,没有意义No Time, No Meaning
>> 在意识的层面,是觉。
在身体的层面,是欢喜、大爱、宁静,或只是“在”。
>> 【练习】“觉”的练习
睡了一夜,醒来的第一个瞬间,那时候,刚刚好知道只有觉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停留在那上面。
过一会儿,有一个“我”延伸出来,接下来就有各式各样的感觉浮出来。然后起了念头——“我睡在哪里?”“现在几点?”“今天要做什么?”接下来就有一个完整的“我”,一个完整的世界也跟着出现了。
试试看,在这个“我”还没有起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注意到?是不是可以把它冻结,甚至看到它的起步?就像贴着“我”、跟着“我”延伸,知道这个“我”好像从胸口延伸到脊椎,经过脊椎再延伸到脑,再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只要轻松贴着这个“我”,它自然会萎缩,也就又回到心。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个单纯的觉是觉察到什么东西之前的觉。它最多只是带来一种很微细的感觉,只是“在”的感觉(feeling of Presence)。
感觉什么?
感觉自己活着。
至于活什么、感觉什么,都还没有起伏。
除了“在”的感觉,其他什么都没有。
只要有一个理念——知道什么东西活出来,我们其实又被带走了。
这时候,我们不需要马上踩刹车或反弹,最多只是看着眼前所知道的东西,我们自然会发现,从“知道有个东西”的意识又自然退回到觉——单纯、原始的觉。
再表达更清楚一点:我们仔细观察,刚醒过来,体会到的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倒不是念头,只是一种“在”或存在的感觉。
然而,在哪里?
存在什么?
这倒还没有延伸出来。
它本来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很直接的感觉。接下来,才有念头。
>> 还是感觉的时候,我们还来得及踩刹车。一有念头,就踩不了刹车。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就造出了一个完整的念相的世界。
我们可能在上头停留一秒、几秒或多久,都不重要。只要练习,停留的时间自然会延长,最后可能是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
我们会发现,还是可以做事,可以讲话,可以在这个世界运作。
晚上要睡了,也是如此。睡觉前,轻轻松松找回这个觉。
要找回这个觉,最多只需要接受一切,把自己臣服到每一个瞬间。或反过来,对每一个瞬间带来的念相都不去计较,都不再加一个认知或念头,最多只是不断地接受,不断地让“一切都刚刚好”的肯定浮出来。
只要睡前这么做,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个状态会延伸到睡眠,甚至影响睡眠和梦的质量。睡着了,一睁眼醒来也就自然还在延续这个练习,就好像在睡眠时进入了非时间的永恒,没有任何中断。
早上,一样地做这个练习,这自然会延伸成为一整天的状态,就好像准备我们面对白天遇到的所有事情,让我们不知不觉站在非时间的绝对。
我们都试试看可不可以停留在没有分别、没有意义的状态,一秒、几秒都可以,它的效果已经出来了。
当然,说效果,最多也只是让我们清清楚楚知道有一个更大、更全面的意识随时都存在,连睡觉时都存在,更不用说醒时也在。只是我们将头脑相对的意识套上去,反而好像把它盖住,让自己忘记了。
>> 我们会发现,这种练习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本来就有的一种状态。
觉,本来就有,不可能没有。
没有它,就没有生命。
只是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觉的下游,也自然就从绝对落到一个小角落。
31 我们行为的惯性,是时间带来的产物
>> 31我们行为的惯性,是时间带来的产物Behavioral Patterns are the Result of Time
2023/9/11 发表想法
刻意练习,什么都可以练习
>>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时间其实是神经架构的产物。时间的步调快,身体的反应也要跟着快,也就等于在神经细胞的层面上建立一个快步调的神经回路(neural circuit or loop)。只有同一组神经回路不断重复自己,步调才能快上加快,最后变成一个自动反射,让我们一遇到事就可以立即反应。
>>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时间其实是神经架构的产物。时间的步调快,身体的反应也要跟着快,也就等于在神经细胞的层面上建立一个快步调的神经回路(neural circuit or loop)。只有同一组神经回路不断重复自己,步调才能快上加快,最后变成一个自动反射,让我们一遇到事就可以立即反应。
>> 全部的练习,包括臣服和参,最多只是把我们最原初的记忆找回来,同时建立我们的信心——我们其实什么都不用去做,本来就有这个非时间的层面。只是透过这个人生,让我们忘记了。所以,最多只是把它想起来,让它自然浮出来。
>> 【练习】All Patterns Exist to Be Broken惯性存在,是用来打破的
我在国外时,常用这句话当作一个练习的功课。
每一个人其实随时都被惯性绑住,而这个练习最多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运作一直在习气里。
一天下来,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习惯。比如说早上一起来,从哪边下床、被子怎么叠;是先喝水,还是先上洗手间;上洗手间,是发呆,还是要顺手抓个东西来读;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怎么吃早餐,是中式、西式,还是水果餐;一定要到哪里带一杯咖啡,或绝对不喝咖啡;在路上,是滑手机,还是听音乐;到了办公室,先找人讲话,还是先开计算机;开会,要抢在前面发言,还是最好不要让人发现;下班,是马上离开,还是多留一会儿把事做完;到了家,先洗澡,还是赖在沙发上看电视;是累了才睡,还是几点前一定就寝;睡觉,是抱着被子,还是躺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一天下来,各种惯性是数不完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都可以观察自己的惯性。每一天,有意识地在其中选一个来打破这个惯性。也许是更换刷牙洗脸的顺序,也许是换个地方喝咖啡或放过今天这杯咖啡。开会时本来不说话,试着主动说一句,或者本来抢在前头,今天刻意不说话,专心听别人说……
一天选一个来实验,而且,一天只要做一个实验。
透过这个练习,我们自然会发现,光是踩一个刹车、换个步调就可以把一个回路的运作中断。去打破惯性,我们不是去面对过去的习气,而是建立一个新的回路来打破过去的惯性。
>> 一个习惯,至少让它中断一次,就让头脑造出一个新的回路。
仔细观察,我们都是习气组合的。每天打破一个惯性,会发现头脑可以重新组合,让我们一再地发现这些习气本身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一开始这么做,可能会觉得难,毕竟我们多多少少都对一个惯性“上瘾”了。其实,我们可以从比较小的、不那么严重的开始做。不知不觉,我们会发现自己不需要再跟着惯性走,而会期待随时可以打破惯性。
这一来,自然就带来一个新鲜的回路。每天,都像重新开始。
——
神经的回路只要反复遇到同一个问题、同一种刺激,运作的速度自然愈来愈快,才可以应付环境的变化。这些回路会敲定我们的惯性,包括行为上的步骤,也会建立我们的个性、人生观、价值观。
可惜的是,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离不开习气,意识不到自己只是惯性的总和。而且,这些惯性或习气是头脑很难理解的。
我在《全部的你》提过“我”是怎么建立的,也提到“我”的组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广——不光是这个身心,还包括家庭、社会甚至身为“人”所带来的部分。我更在《集体的失忆》和《落在地球》谈到人类的特质,我们怎么都想不到,正是这些特质和价值在束缚我们。
一个人要解脱,到最后要打破时间的观念。
要打破时间的观念,还是要从人的特质跳出来。
>> 换句话说,解脱,最多是看到背后的真实。透过真实,把全部的惯性打破,一个人也就自然而然走出来。
32 什么都不期待
>> 32什么都不期待Expect Absolutely Nothing and You Will Have Absolutely Everything
>> 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反省,往内转提醒自己,透过臣服、透过参不断把自己带回到绝对,也就自然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任何观念,包括解脱、包括成道、包括非时间的永恒、包括绝对,全部都还在一个相对的范围作业。
2023/9/11 发表想法
人生本就没有意义,追求人生寻找人生的意义才有意义。
>> “成熟”是表达——一个人走到最后,任何欲望或是追求都没有,都自然消失了。
>> “成熟”是表达——一个人走到最后,任何欲望或是追求都没有,都自然消失了。
>> 【练习】见证每一个习气,再加上否定
在前一个练习,如果可以看到每一个习惯、每一个嗜好、每一个惯性,甚至还可以改过来,你自然会发现,任何念头、任何动作其实离不开我们这一生的制约。或者说,离不开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累积的习惯或习气。
这么一来,我们自然会发现,不只每一个动作,就连每一个念头都是随时从潜意识浮出来的。我们不知不觉一再重复过去的习惯或模式,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还认为它是一个新的变化或新的观念。其实,都是重复再重复。
一个人假如可以从早一睁眼就不断观察自己,他自然会变成一个见证者。从早到晚,清清楚楚看着自己每一个动念、每一个动作。不需要带着批评或评判,不需要随时指正自己是对还是错。轻松地,只是观察。知道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动作,都跟真正的自己、一体不相关。
这时候,他可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是这个,不是这个。眼前观察到的任何东西,其实都跟真实不相关,都跟真正的自己不相关。样样,都可以放过,对眼前任何现象、再好的事、再不好的事、任何感受都不再有任何期待。心里知道任何念头、动作,最多代表小我,或说代表小我活出来的限制和制约。其实,真正的自己从来没有动过。
不知不觉,一个人就进入这个非时间的永恒,发现一天很容易过。
从早到晚,即使没有念头,身体还是要完成它自己这一生带来的一些任务。像是早上起来刷牙、上洗手间、洗澡、吃饭、坐地铁;到办公室,跟同事们讲话、办事;中午休息,下午再继续处理事情;晚上回家,坐地铁,走路;回到家,吃晚餐;晚上,休息睡觉。一整天,即使没有念头,这个身心还是可以自己运作,而且运作得相当好,没有什么烦恼。
>> 这么一来,自然会发现非时间的永恒其实是我们的本质,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人清楚做一个见证者,自然会发现这个身心要完成的,还是会完成。没有念头,它还是可以运作,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也就不知不觉宁静下来,自然想拥抱沉默。和外围的人相处,话自然也变少了。别人从事什么嗜好或娱乐,和自己也不相关,就好像自己的价值观突然彻底改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