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喋血黄花岗:推翻帝制的怒吼

喋血黄花岗:推翻帝制的怒吼

作者: 孙毅然 | 来源:发表于2020-06-30 13:25 被阅读0次

    “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建国方略》自序篇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先后发动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河口之役。虽然诸役皆不成,但足以振奋人心,革命之风潮已绵延全国。愈挫愈奋之革命党人皆盼望最后之雷霆一击,以彻底推翻帝制,缔造共和。

    “三二九”黄花岗之役前的全国政治形势

    1人心思汉,齐力反清

    辛丑条约签订后,丧权辱国之清廷已威信扫地无余,为全民所共弃。国势衰微,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革命风潮逐渐萌芽。邹容著《革命军》,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皆大力鼓吹反清革命。上海“苏报案”,章太炎、邹容与清廷对簿公堂。人民与朝廷平等聚讼,为有清以来所未有。清廷虽胜诉,然太炎与邹容皆仅囚禁两年,民气为之大壮。

    同盟会成立不久,就发刊《民报》,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并对“保皇派”之改良主张严加驳斥。早已不堪忍受清廷暴虐统治的民众,大受鼓动。“其时幕义之士,闻风兴起,当仁不让,独树一帜而建义者,锺相接也。”1906年湘赣边界地区因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又爆发严重饥荒,一时民怨沸腾。在归国革命党人鼓动下,萍浏醴起义爆发。是役,人数超过两万余人,以矿工、农民为主体的义军,打着“中华国民军南军先锋队”的旗帜,与前来镇压的清军血战近一月。此后,徐锡麟刺恩铭之壮举,女侠秋瑾之英勇就义,皆将革命气氛带入高潮。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反抗之星火,己成燎原之势。


    同盟会成立

    海外华侨,踊跃捐款,襄助革命。富商张静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十万元尽以助响。越南之黄景南倾一生积蓄数千元,尽献军用。西贡巨商李卓峰、曾锡周、马培生三人,各出资数万。东南亚众多普通劳动者华侨,亦甘愿拿出自己微博积蓄,赞助革命。排满兴华,亡帝制而起共和,乃人心所向,不可阻挡!

    2国力衰弱,清廷势危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惨败。马关订约,割让台湾,更赔款白银二亿两。标志着旨在“富国强兵”而开展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清廷之腐败尽露,人心愤激。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光绪帝、慈禧太后出逃。随后屈辱签订辛丑条约,赔款达九万万两。人民生计更加困顿,而清廷之无能更昭示于国人面前。

    迫于压力,清廷于1908年8月提出9年完全立宪的计划。次年,各省咨议局成立,激起了迅即废除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9月,清廷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

    1909年10月张之洞去世,意味着最后一批有才干,并坚定捍卫清廷统治的老一辈汉族官员都已不在人世。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这些人一直支撑着清廷摇摇欲坠的统治,助其渡过许多难关。

    风雨飘摇之际,3岁的溥仪登基为帝,其父载沣任监国摄政王。上任之初,就罢黜袁世凯,并将其亲信一一革职,这就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满汉联盟的彻底破裂。一些长期主张君主立宪的汉族官员,随着革命形势的逐渐明朗,相继背叛清廷。皇室内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

    全国遍地烽火,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皇帝年幼,摄政王无能。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内部,争取夺利,内斗不止。排斥汉官,更进一步加剧满汉矛盾。内忧外患,清廷之丧钟已悄然敲响。

    碧血黄花战羊城,浩气长存垂青史

    1反抗枪声响起,新军率先举事

    清末之新军,大多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易于接受进步思想。广东新军,与革命党人早有联系。

    1910年秋,革命党人齐集香港,设南方支部,乃再图举义于粤省。党人倪映典热心勇敢,坚忍诚实,被委以领导广州新军起义。因革命风潮已鼓动全国,时新军加盟者甚多。胡毅生,朱执信运动南番各属民军,也皆已成熟。万事俱备,党人乃谋在1910年正月元宵节前后举事。

    不料,年三十日,新军士兵因故,与当地警员在街上发生口角。双方动武互殴,在老城第一局警员增援后,强行拘捕兵士多人。消息传回兵营,兵士大怒。集众百余人,入城围困警署。清吏得报,恐有民变,下令戒严,封锁大小东门。革命之怒火已不可抑制,倪映典乃决定提前举义。年初三,倪映典当众毙管带齐汝汉。被众人拥为司令,拥兵千余人向省城进发。清水师提督李准领军镇压,双方于东门茶亭相遇。

    清吏使诈,诱骗映典上前会面。映典不察,驱马向前。晓以春秋大义,望汉将李景濂等人就地反正,响应革命。清廷之伏兵,突然发炮。映典受伤,落马被俘,不屈就义。众人无主,革命军仍勇猛与清兵鏖战数时,至伤亡殆尽,乃分路突围。广州新军之役事起仓促,且弹药短缺,而为清兵迅速弹压。此役虽败,于地方无丝毫之扰,尤使民众对革命党人生善感!


    血战广州城

     2全党精英再战羊城,轰烈气概震全球

    “广州之败,最精锐之机关为之破坏,最利便之地盘为之失却。”新军败于广州后,党人之信心不免受挫。加之革命经费紧张,举目前途,众露忧色。孙中山先生勉励同志“一败何足馁?吾曩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勇气耳!”

    革命党人乃再鼓士气,多番谋划。于1911年农历3月集全党精英,拟于广州与彼虏作最后一搏!

    3月初,义士温生才,当街射杀清广州将军孚琦。虽大振声威,亦使清吏高度警惕,严密防范。清兵到处搜捕党人,一时风声鹤唳。起义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农历3月29日,黄克强领军,猛攻清两广总督署。

    清两广总督张鸣岐得报警讯,立时转赴水师行台。黄克强所部在督署衙门未发现张鸣岐踪迹,遂纵火焚烧督署衙门,冲杀而出。水师提督李准率大队清兵,进攻义军。双方激战,相持不下。黄克强兵分三路,自领一众人马,出南大门,拟与防营接应。徐维扬出小北门,拟与新军接应。喻培伦率川、闽,及南洋诸同志攻督练公所。

    黄克强所部,在双门底遇防营数百人。见其无相应臂号,且举枪相向,乃开枪攻击。孰不料对方是准备驰援的内应——防营温带雄部。

    双方自相杀伤,温带雄被毙。彼此误会,乃此次“三二九黄花岗举义”之最大憾事。黄克强所部又战至观莲街、莲塘街等处,与敌血战。清兵大部兵马赶到,全力镇压。以数倍于我之兵力,向我猛攻。众寡悬殊,义军且战且退。战至弹尽,余众方突围逃走

    喻培伦等人血战一昼夜,弹尽力竭而被俘。徐维扬所部亦苦战至最后,仅余七人。突围至高塘火车站与清兵相遇,此时弹尽人伤,不能再战,被清兵所俘。孙中山先生评价黄花岗之役,云“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起义失败后,清吏下令,全城捕杀革命党人。甚至在街上有见,着洋装或无辫之人,即行逮捕。在这种恐怖氛围中,已牺牲烈士之尸首,家属亦不敢认领。

    义士潘达微收烈士尸首七十二具,葬于红花岗。后改名为黄花岗,以彰显革命精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美名,由此传颂千古。


    民国肇建

    后记

    被俘之革命党人皆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如作《与妻书》之林觉民先烈,受审时毫无惧色。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大势,各国情事,清吏为之心折。临刑前,更反劝清吏幡然悔悟,献身为国。曰“始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国家安强,汉族固结,则吾死瞑目矣。”此等凛然正气,参与审讯之清将李准,亦为之动容。

    “三二九黄花岗之役”,革命党人大无畏之牺牲精神,坚定之信仰,为世人所共见。这次起义及之前的暗杀,使南方各省之清吏处于恐慌之中。民众更加蔑视他们,反抗情绪更为强烈。真乃“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革命党人推翻帝制之声声怒吼更早已震慑清廷之魄。国内革命之时势实已造成,故数月后,武昌义举,十余省瞬间光复。中山先生“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之志,于斯竟成。”

    参考文献

    孙中山著《建国方略》——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史扶邻著《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第五章(辛亥革命)

    邹鲁著《中国国民党党史稿》革命篇(庚戌广州新军之役)、(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喋血黄花岗:推翻帝制的怒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go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