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这个寒假,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初次听到吴非的名字,是在2017年9月,无意间与王平老师闲聊说起了吴非老师,我竟一无所知,后来王老师推荐给我这本书,心急火燎的买了来却又因为琐事种种束之高阁,每次望向他总感到有一份特别的情感。开始读,一定要读一读。计划着这个寒假定要细细品读一番。
《不跪着教书》,一个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它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
有很多时候,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淡淡滋味的饮品,恰到好处。绝不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也不似甜味剂一般浓烈呛胃,他就好像一抹腮上的胭脂红,只一抹,刚刚好。我感受着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浓烈情感,也有沉沉的哀婉和反思。
扉页里有吴老师的介绍,先与大家说说。吴非,本名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在南京师大附中任教30年。
全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就是这平白朴实的语言文字背后,会让你无时不刻感受到那种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为先生敢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气而深深敬佩,更对先生充满思辩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绝!如此来看,竟又颇与鲁迅先生有些相似的,这股力量让我们思想徘徊者顿时猛醒,让那些不思进取者努力奋进!
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
怀着复杂的心情,脑海里渐渐显现出一个轮廓——那是:你该有的模样啊!是啊,你该有的模样。
今天想就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当还望见谅。
一、人生的态度很重要
当我看到了《告诉你几个故事》一文中结束段“在南京的酷暑中,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筋疲力尽的走在街头,看着灯红酒绿、公车如麻。看着人们匆匆的行色,那些孩子们的故事萦绕在我的脑中,我就会想起那句曾让世界称奇的儿童隽语——人们到处生活。”其中“人们到处生活”震撼了我,到处生活,有苦命的奔波,有幸福的忙碌,无论痛苦或快,都是人生的经历,是折磨,是苦痛,是欣喜,更是快乐。
活在当下。无论他是好的还是差的,我们应该要明白:只有当你活在当下的生活中,才能看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踏踏实实的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为了目标而奋斗的状态是幸福的。
不自觉的又想起了这个忙忙碌碌的寒假生活:孩子们每天都要体育锻炼,古诗文背诵默写,隔三差五还要被我这个语文老师催要作文;我自己也并未闲着,看书的空档里还要构思一篇美文,或生活小事,或抒情感慨,无论哪样,我们忙碌,却也充实。面对中考,说真的我们都有些畏惧之心的,但就是在自己努力奋斗的过程里,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让自己感受到其实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比结果更有意义的是奋斗的过程,走过初三,回望初三,你会为自己有这样的一段充实的经历而庆幸,每一个日子都没有被辜负,而这奋斗恰是你一生奋斗的起点。
以后的岁月里,你的路还可能有曲折,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折磨,但只要经历过了,你就会多一份底气的。吴老师说“人生有时候不得不做些当时看不到希望,却在以后的岁月中能起作用的事”,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退一步思考,人生也会更轻松一点。由此可见,人生的态度还是至关重要的啊。
二、教师要有专业成长意识
(一)要有一点新思想
吴老师说:“语文是最具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有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要想要充分的展示出她的灵性,语文老师就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胸中荡起一股激情澎湃,甚至有种暗自叫好之冲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人提起语文这样的学科总是稀松平常的态度,从来认为语文绝不会像数理化甚至英语那样拉分严重,之所以差距小,构不成威胁,也就在中考的科目里成不了举足轻重的要害学科,正因此,也就别怪别人不把豆包当干粮。说到这,我可又要义愤填膺了:语文学科怎么能与小豆包同日而语?她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小豆包那么简单,不过要非说它是,那里面包的一定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就连和面的成分也一定不简单吧。你看,吴老师一句话让我这个语文老师一下子有了验明正身的豪情万丈了。
仔细想来,除了世人如此,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不把自己当回事呢?
“世俗的活命观仍旧以没有思想锋芒,不辨泾清渭浊为圆通之道,而可悲在于‘混吃等死’的乡愿作风在教育界有着深厚的基础。”
吴老师说得犀利。当今社会里,不安分守己、有点新锐思想和独立意识的语文老师是要冒风险的,更何况我们谁人不是应试教育过来的,谁人不是被压制过来的,就凭这样的学习经历,要有新思想和独立意识估计也难。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应该“混吃等死”?
其实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有新思想独立意识并不是说让你一个当老师的去跟领导对着干,去反去闹,如果这样以偏概全就太罪过了。应该理解为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恰是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之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试想只有学生自己成为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会具有怀疑精神批判意识,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不至于让自己成为精神侏儒和被驯服的思想奴隶。而教育学生的根本就在于老师也要成为一个思想者,要时常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
有了思想,语文老师才有可能不跪着教书。如果老师跪着,学生就只可能是趴着了。
(二)要有一份热爱
吴非老师《教师要有精神追求》一篇说起了于漪老师。“半生辛劳和对教育的忧思永远地刻在她的心间,虽然清矍的面容上不减宽仁和希望。她的职业敏锐和对新事物的追索,使许多青年同行难望其项背。她的精神是年轻的。”
“精神年轻”让我又一次震撼不已。为何总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暮气沉沉,究其根本似乎就是缺少了于漪老师那一份对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对教学保持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在于灵魂中那一股对教育的“热爱”。是啊,“热爱”这个词太有分量,不敢轻易说出口,但不能不承认,不热爱自己的人,不热爱自己岗位的老师,其实是对生活的冷漠,对职业的亵渎,对自我和他人的极度不负责任。正所谓“穿白衣的人并非都是天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归根结底还要说——我们没有信仰吧。
可是我又在思考,而今腐败之风俨然已经遍及教育行业的时候,我们作为最底层的普通教师,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温饱问题发愁忧心的时候,即使月月有钱赚却还是丝毫无法与高昂的物价水平相平衡的时候,也许还要顶着压力说你自私和功利没有奉献精神的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教师不好干,那就辞职吧。可是又有什么工作体面呢?围绕在人脑海里的问题似乎永远是解决不完的,教育行业里的矛盾也是突出明显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
或许“热爱”本就不该掺杂那么多的私心杂念,但是我们大多数又都是最最平凡的人,是人总是要考虑生存的,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所以想要热爱并不容易。
(三)要肯读书,最好爱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学生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其实换到老师身上也一样说得通。读书对老师而言是精神食粮,尤其语文老师更甚。你看那些名师不是正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吗,不都是笔耕不辍勤奋刻苦的没有停止过阅读吗。正如吴老师所说:“教师读书进修本是为了提高自我,那是什么原因,使教师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个问题可能很复杂,体制方面的,机制方面的原因都有。”一句话戳中要害。而今社会文凭重要,各种无休止的评比背后带来的实际利益更具诱惑,老师们如果发现了真才实学根本抵不过一点点小小的权力,因而向往权力的话,谁还会青灯黄卷,孜孜不倦?
但是不管怎样,课堂模式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你想说得学生爱听又有道理是需要自己的钻研和琢磨的。空架子花本事长久不了。
而且经过一年多的亲身写作给我自己最大的经验总结就是:当你真正地去做要求学生做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小细节,说白了就是你能感同身受他们的感受。“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我逐渐明白,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作为语文老师想要保持业务优势,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
而丰盈的思想来自于哪里?当然少不了读书。
有反思有思考的阅读让你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让你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细小的事物并且能合理地运用到你的文字里,透过文字传递出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说达成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拥有热爱生活的能力。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结语
不可否认,书中会还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们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教育问题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
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