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分享了“《深度工作》可以有效地唤醒智力”和“我们为什么要《深度工作》”,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我们该如何《深度工作》。
1. 意志力是有限的
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之前,需要认清一个重要事实: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地消耗。
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志力不会被无限制地使用。相反,它如同肌肉,会疲劳。
由此,如果我们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正在浏览网页,突然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有限的意志力,强行将注意力从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上转移开。这样的转移往往会失败。但是,如果我们能布置一些精妙的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深度工作,就只需要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
2. 不要等待灵感
记者曼森·卡里花了5年的时间,采访和编写了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习惯。他发现,那些做创造性工作的有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们,都会忽略灵感。
也就是说,不是等待灵感降临之后才开始工作,而是将深度工作严格内化成习惯。
3. 大手笔的花钱
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是作者J.K.罗琳在爱丁城堡一家豪华酒店里完成的。
知名企业家尚克曼签了一本书的合同,要求仅用两周的时间完成全部手稿。为此,他做了一件非常规的事情。他预定了一张往返东京的商务舱机票,在飞往日本的航班上写了一路,抵达日本后在商务舱休息室里喝了一杯咖啡后,然后登上返航的飞机,又写了一路。等他回到美国时,已经有了完成的手稿,这距他最初离开时仅仅30个小时。
作者说,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观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4. 定期放松大脑
定期放松大脑、度过安逸的闲散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5. 闲散时也不要分心
有人会觉得,在深度工作时保持专注就可以了,在闲散时分分心又没关系的。
千万不要这样想,也不要这样做。如果你在其余时间(比如闲散时间)里有一点无聊,就开始刷手机打发时间,比如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时间,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便你经常训练专注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克利福德·纳斯有一项研究显示,网上不断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注意力长期分散的人,基本上就是心智残疾。
6. 意志力挑战
美国第26位总统罗斯福在哈佛读书时,每天只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上。但是,他的成绩却异常优异,且在大学期间就出版了著作。
罗斯福待在书桌前的时间非常少,但是注意力十分集中,他的阅读速度十分快,所以可以比大多数人(从课业中)节省出更多的时间。
比如,我现在每天写读书笔记。这是一项深度工作。无奈的是平时工作非常忙,所以总是人为的、强制性的设定一个写作时间。【90行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从晚上8点钟开始,到9点钟,这个设定的时间段内,有很多次会想要分心,但意识力在控制着我。意识力有效地攫住分心的欲望,是逐渐磨炼出来的。所以,如果你是刚开始尝试这个策略,可以先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坚持90天。
抵抗分心的时间越多,抵抗力就会越强。
7. 严选网络工具
普理查德是一位农场主。农场需要干草当饲料来喂养动物。有两个办法可以弄到干草。一个办法是,农场本身就有草,去买一台干草压捆机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办法是,花钱去别的地方买干草。
我们很多人会选择第一种方法来获取干草:买台干草压捆机。但,普理查德却选择了第二个方法,花钱出去买干草。
普理查德说,如果买了干草压捆机,就需要计算燃料费用、维修费用、存放打包机器的棚子成本,而且整个夏天都在晒制干草,就没时间去饲养鸡了,养鸡可以形成正现金流,因为鸡可以卖,鸡还可以产生粪肥。
普理查德说的这些理由的确很有道理。实际上,根本性的原因是,普理查德说,“我不希望夏天有过重的机器压过我的土地,以致土地太紧实。”
“土壤的肥力是我的底线”,普理查德说。所以,他坚决不购买干草压捆机,而是宁愿花钱买干草。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工具。的确,这些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因此,我们把任何可能的益处,都作为使用这些网络工具的理由。但是,普理查德的故事则教育我们,只有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的时候,我们才能选择这款工具。
实际上,很多网络工具的实际害处远远大于实际益处。不如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刷朋友圈带来的益处,能够抵消它所消耗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吗?
8.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设定固定工作日程,可以避免浮浅工作,激活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要善于对浮浅工作说“不”。这一点可以参考前段时间分享的《精要主义》(3月7日、8日已分享)。作者说,拒绝的时候,要明确的拒绝,但拒绝的理由则模糊处理。比如,有人邀请作者去演讲,作者说:“这与我的行程有冲突了,参加不了。”要遏制内心的冲动,不去安抚邀请人,因为其结果往往会对自己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同样的影响(比如,“不好意思,我参加不了你们的讨论,但是我愿意看看你们的企划书,提出一些建议”)。
简单干脆地拒绝是最好的。
9. 变得不容易联系
如果你是个很容易就能联系上、好说话、老好人、总是竭尽所能帮人的人,那不找你找谁呢。
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可以加我的微信一起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