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带着怀疑的眼光,一是因为可能书的所阐述的观点和自己的价值观不一致,二是烂书鸡汤书不少,不想被打鸡血洗脑,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为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一本书给自己的带来的变化,在看这本书的之前我把自己大致观点记录了下来:“不讨好,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目的,方式为不带入自己的情绪,不拖延立马解决,立刻提问;提问前思考如何提出一个最好的问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问上,问题明了了,答案也就有了,但如果没有最优的问题也无妨,把问题描述清楚即可;不刻意加入无用的闲聊和话题;专注,客观真实的去了解问题,讨论问题,不要模棱两可;在问题中不优先关注自己,不优先关注他人,而是关注问题。”
看本书的目的是想让生活中的交流变得更加舒服一点,了解一些有科学依据的交际方式,最好从心理学层面有理有据地分析,而不是依据经验去探讨。但如果依据统计学去分析问题,也算退而求其次可以接受。但看完后并不是特别让自己满意,因为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的经验,既然是主观的,所以其中逻辑并不严谨,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而言了。
两天地铁,每天两小时,再加上自己的一些闲暇时间碎片化时间把这本书搞定,速度偏慢。
从其中学到的更多的是一些要背的方式,而不是可以推理出来的道理。这本书的有些内容在一些文章中有读过,再加上也算比较经典的畅销书,自己也比较认同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式,故做笔记(这次用了一种高效率的kindle笔记导出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读书笔记方式。
前几章是做自己,承认自己,了解自己;接下来几章说了解别人,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重点章节是提问,倾听;最后几章是一些补充,包括例如交流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和困难,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交流等等。书的框架逻辑比较清晰,但细看每一章却又没啥子逻辑,这点比较头痛,当然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
序言中一句话,“真正在意对方,把对方放在心上”,之前也一直秉持的这个理念。通篇看完,和我价值观抵触最大的是,书中描述说和任何一个人都聊的来,但我会在短暂交流后pass掉1/3的人,因为对他(她)们没兴趣那还聊个那啥呀,而我又不是干销售的。
因为没有太多精力去对书中论点评论,提疑,心得等(虽然这些很重要),故采用效率较高的摘抄的方式。
你看是重逢,我看是道别以下内容全部为摘抄
不管我们是偏向于安静,还是偏向于表达,这都不是错误。我们越是煞费苦心改变自己,越是努力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就越会感觉沮丧。
在葬礼上,多数人可能宁愿自己躺在骨灰盒里,也不愿念悼词。
美国成功学导师卡耐基也说过,“与其花两年的时间让他人对你感兴趣,不如花两个月的时间真正对他人感兴趣,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朋友”。我的观点:这句话完全不同意,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销售行业。应该改成“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客户”。
充分准备是让交谈更为顺利的最简单的方式,预先思考越多,就越自信。我的观点: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自信这东西,当你召唤它的时候,就说明你没有自信。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面,而不是自己是否要自信的这个问题。关于一个事物的极致到“无”,有很多话要说。
“思考”与“情感”(通过逻辑分析做出决定VS通过内心做决定)。
人际沟通的技能也是如此。关键在于不要模仿他人,而是自我学习和成长。
之前的想法:一定要掌控谈话。 现在的想法:交谈的方向由交谈的双方共同负责。
之前的想法:要想交谈顺利,就得让别人喜欢我。 现在的想法:别人怎么想不是我的。
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达人”,其目的并非改变他人的思想,而是理解他人。
如果他们继续讨论明显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那不妨借合适的时机优雅地离开。
真诚的赞美会为开始顺利交谈的双方架起一座桥梁。对方会因为你的细心观察而感觉良好,他们对自己也会充满信心,因而在交谈中会更放得开。
理性思考者:爱好分析,因此,他们会对观察到的事物详细询问:这是谁?那是什么?什么时候?在哪儿?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在这三个时间段里你就会有所受益。
如果我们把全部精力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让他人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么他们也会如出一辙。
要认识到,并非每次交谈都会完美无缺。当我们追求完美时,我们会发现每次交谈都无法如愿,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
如果对于你所说的内容,只有1%的人给出了消极的反应,99%的人都感觉不错,那问题就不在你了。
所谓坦诚,就是内在和外在相一致。当内外一致时,满足感才会产生,因为这个时候你无须努力假装,努力遮掩,一切都是自然而生。
可是,在倾听方面,我们接受过多少正规的训练呢?
每天早晨我都会想到,今天我所说的任何内容都不会让我增长知识,因此,要想吸取很多知识,就要去倾听。
根据对方所谈内容提问题,然后仔细倾听他们的回复,而不是思考接下来你要说什么。
如果是好事情,大家可以边忙边聊;如果是严重或严肃的问题,一定会坐下来,喝杯咖啡,好好谈。
不过,每隔一会儿他就将开放式的问题抛向了我,
如果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几乎看不出任何提示,不妨问问他们是否满意于你的回答。你也可以说:“这是我的想法,你怎么认为?”
下面,我们就看看最常见的糟糕状况有哪些,以及遇到这些状况时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他/她早早地将这类观点提出来,那说明他/她明显就不是“购买”的思维模式。
回答:“这么看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一直都和你的想法相反,你是第一个告诉我这么看待问题的人,我想听你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一个粗鲁的人往往对其言语带来的影响不太敏感。你真的想要用刚才那种方式给他人留下印象吗?”如果这样的话语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粗鲁,并做出了改变,你就挽救了交谈。
你真的想要用刚才那种方式给他人留下印象吗?”如果这样的话语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粗鲁,并做出了改变,你就挽救了交谈。如果没有,不妨找个理由先一步离开。交谈中,如果自己在言语上受到了攻击,离开绝对是明智的选择。千万不要因此悻悻然,因为这样的反应恰恰中了对方的招儿。只要表达自己想法结束交谈离开就可以了。如果可能,立刻开始和他人的交谈,以便自己迅速获得正面的信息,冲淡不快的感受。
记住,你的目的是让对方注意到他们的言行,而不是给予纠正。
因此,不要因为离开一个愿意独白的人而感到不安,对方并不需要你的配合。
我们并不是要你学着如何在棘手的交谈中“获胜”,而是坦诚相对,让双方都受益。
人际沟通中只有7%的信息是靠有声语言传递的,其他则通过我们的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来完成。
遵循黄金法则:面对面不愿意说的话,网络中也不要说。
目标一定要现实。如果你是内向型人,却想要成为每个人追求的派对焦点,那就要重新审视你的目标了。如果你能够充分利用上帝赋予你的独特之处,你就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实现有效沟通,而不是亦步亦趋模仿他人。
如果有必要,就从小群体交谈开始。比如,第一天在购物市场对十个人微笑;第二天,可以在微笑的基础上加一句“你好”等招呼语;第三天,可以在第二天的基础上,向对方询问时间。如果一开始的几步简单、自然,你就会逐渐自信起来。
关于安慰,拥抱,陪伴,轻吻,这些才是悲痛真正需要的,而不是逻辑推理。
摘抄完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