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得吃粽子。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吵得不可开交:到底是加枣泥豆沙的甜粽子,还是加鲜肉蛋黄的咸粽子,还是啥都不加的白粽子,更正宗?今年,“粽子大战”的局势更混乱,有一种叫做“植物肉粽”的新物种加入了战团。
所谓“植物肉”,就是用植物蛋白加工出来的仿真肉,类似于平常说的“素肉”,只不过比素肉的加工工艺更复杂、科技含量更高一点。比如,由国产植物肉品牌“星期零”推出的植物肉粽,有台式卤肉味、紫米鲜肉味、红烧牛肉味,主打低热量、低脂肪。“星期零”也被资本市场看好,在今年1月份刚刚获得一笔1亿美元B轮融资。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我小范围地问了问身边的朋友,这个端午节,你会选择吃植物肉粽吗?被问到的人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吃不吃,人工合成的东西,感觉怪怪的。
对植物肉有点心理抵触,这是国人的偏见吗?我之前看到国外的一张照片,疫情期间超市里的肉类货架被抢购一空,唯独有一小排货架满满当当,仔细一看,上面摆的是植物肉。再来看美国的植物肉龙头企业Beyond Meat,更是高开低走,股价从2019年的最高点239美元,一路下跌到6月1日收盘时的25美元,跌去了90%。
为啥曾经被全球资本市场追捧的植物肉,消费者却不买单?有人细数了植物肉的三大“罪状”:第一,人工合成的东西,不安全;第二,价格太贵;第三,不好吃。而我好奇的是,三个理由当中,哪个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反过来说,植物肉企业应该从哪个地方突破,是更安全,还是更便宜,还是更好吃,才能挽回消费者的心?
如果你去做市场调研,可能很多人会告诉你,他们更看重安全和性价比;但我的结论是,更好吃,才是突破口。
下面说说我的理由。很简单,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工合成的食物,大家知道,但并不抵触。比如肥牛。没错,就是拿来涮火锅、做烧烤或者做成酸汤肥牛都特好吃的那种肥牛。肥牛有两种,一种是原切肥牛,呈大理石纹路,价格很贵。另一种是最常见的“五花三层”的肥牛,肥瘦之间界限分明,这其实就是一种合成肉。通常是把牛肉的纯瘦肉、纯肥肉或者牛油,也不排除屠宰、加工中产生的碎肉收集起来,按照一层瘦肉、一层肥肉的次序叠放,再用添加剂“粘合”起来,做成形状规则的“肉砖”,冷冻后刨成肉卷。这种肥牛和普通牛肉价格差不多,一斤大概三四十元。类似的还有培根,市面上买到的大部分培根都是人工合成的,用肥肉和瘦肉拼接而成。
你看,人工合成的肥牛和培根,要说安全健康,肯定赶不上植物肉;要说性价比,也并不比普通牛肉和猪肉便宜。为啥大家接受起来毫无障碍呢?吃货都知道,就是因为好吃啊。所以我坚定地相信,植物肉企业想要从目前的“赚吆喝”变成真赚钱,应该集中全部火力攻克口味这个难题,什么时候植物肉变得像肥牛和培根一样好吃了,什么时候这个赛道就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