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每到听到这首歌,我便想起自己的童年来。那时候的我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那时候的生活很简单,也很容易满足。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唯一的电子产品是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电视机里没有五花八门的节目,只能接收本省和本市两个卫视台,甚至还满屏雪花和噪音,居然能看的津津有味。更无奈的是每到周二就无法正常收看,晚上还经常因为停电而错过电视剧。说到停电也是有意思啦,大人们为了不错过直播剧会利用电鱼的电瓶发电看电视,然后左邻右舍一堆的人挤在一起看的不亦乐乎。小孩子们则会在月光下玩捉迷藏,电来的这一刻便会在巷子里大叫“来电了!来电了!”仿佛中了几百万。
那时候的游戏成本低,还百玩不厌。没有豪华热闹的游乐场,没有五花八门的玩具,游戏样式及工具都是自创的。五颗小石子,可以玩到把指甲都磨平;一块碎瓦片,在地上画几个格子,可以在上面跳上大半天;一个旧铁钉,在半干的泥巴地里,你钉一下,我量一下,可以聚精会神地玩出无数个圈圈……那时候,跳绳不是用花花绿绿跳皮筋,而是用晒干的稻杆,一撮一撮手动结成,结实又好用。毽子则是自己用鸡毛和铜钱做成的,找不到鸡毛和铜钱,便会用塑料袋和手电筒电池头上的塑料盖代替,弹性刚刚好。要下棋的话,自然也不用买什么工具啦,拿张硬纸,剪成小正方形,分别用红笔和黑笔写上:龙、蛇、虎、豹……再用一张白纸画上格子,那么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想想便觉得那时候的孩子聪明又勤劳,动手能力还特别强。



童年里记忆最深刻的要数过年了,寒假一放便开始倒数着日子盼过年了。那时候的年味特别浓,进入腊月,大人们便开始备年货了,腌瓜子、炒花生、炸爆米,除了糖果饼干,小吃几乎都是自己制作。对孩子们而言,最开心的还是见到陆续从外地回来的亲人们,他们买回了零食、衣服还有很多新鲜玩意儿。腊月二十四小年到,家里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大年三十我们也从头到脚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穿着崭新的衣服,等待着新年的到来,一切是那么的充满仪式感,甚至是带有神圣感。


二十多年过去了,小时候吃过的,玩过的,很多东西在慢慢消失,小时候的玩伴也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童年渐行渐远,记忆却仿佛越来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