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种得了第一名之后,时刻怕自己会落后又怕被甩到后面的滋味吗?
我始终认为,能永远有自信,不怕被人超越,渴望遇到学习对手的是真学霸!而时刻担心自己第一名位置不保,害怕失败不敢面对错误的,是假学霸!
而我们家就出现了一名假学霸--我的女儿,这个假学霸,也就五岁,在读学前班,现在正在学加减法和拼音。
老师为了调动小朋友们的学习积极性,采取集小粘贴的方式鼓励大家,最快得到满额小粘贴的小朋友,将最先得到小礼物。
于是,在随堂练习上,小朋友们做数学加减法都争取既快速又准确!
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告诉我对她来说所谓的“好事儿”!
一日:“妈妈我告诉你个好事儿,我今天第七名,而且都对了!”
另一日:“我今天做数学题第三名”。
又一日,她兴奋的告诉我:“妈妈我今天第一名!”
……
这样看来,用集赞得礼物的方式在教学上还是不错的,提高了孩子们的瞬间专注力,提高了做题效率,让枯燥的学习由于有竞争意识的参与,而使得小朋友们更积极主动!
但是,坏的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女儿变得很在意自己的名次,而且如果她将某道题做错了,她会很不愿意接受自己做错了题这样的事实,她会很生气,拒绝听我给她讲哪里错了。当老师讲了新的题型她没有听太懂时,甚至会急得在课堂上偷偷抹眼泪。
在她得到第三名那次,我除了恭喜她又有了新进步之外,也对她说,做题速度和名次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准确和你认真的态度。不要太在意你自己得了第几名,如果明天你不在第三名了,也不要气馁,应该是找出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生气。
女儿好像听进去了,可是却不认可的反驳我:“那最后一名有啥好的啊?”
然后,依然很在意成绩、拿名次!
不只是在幼儿园学知识方面,她在学钢琴和学舞蹈方面,也会有要求自己追求完美的心态。
一首曲子若中间弹错了,那么便从头重新开始;若是练琴的过程中,明明练的吃力却想坚持时,会抹眼泪;舞蹈课老师吼她忘了动作,她会在课后闷闷不乐。
我一边开心她对自己严格要求、并获得了一点一点进步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满满的焦虑。
她不肯接受自己失败和错误的心态,只希望自己是进步的是正确的,经受不了挫折,这颗玻璃心可如何是好!
如此下去,我担心的结果是,她会不会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了;遇到挫折就哭泣、伤心、生气,而不是越挫越勇;害怕失败,不能接受失败的自己;有了成绩就开心,没有成绩就没有自信。
我想要女儿知道,要强是好事,有竞争意识是好事,可是过份的追求名次和成绩,而不接受失败和错误,就成了坏事了!
根据女儿近期的这一心理现象,我思考了一下造成如今她在意成绩害怕失败的原因。
首先,是幼儿园的鼓励学习方式出了问题,让孩子们想通过每一个小进步的积累,最终获得小礼物。
这样的奖励固然有些用处,但是显然缺乏引导性,物质奖励很大程度也不利于孩子建立对于学习方面的内在积极驱动力。而且对于幼儿园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让他们这么小就产生学习和竞争的压力,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因为获得的小礼物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满足,当到手的小礼物玩够了,或者当礼物不再对自己有吸引力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不用再努力学习,来换取小礼物了呢?
所以我觉得奖励应不仅仅是获得更多的物质,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
在奖励学生方面,西方国家的奖励方式则更花样繁多,丰富多彩。
如:坐老师的座位,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照顾一天班里的小动物小植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排队站在最前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减少作业量,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教师给学生家长打电话,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等等。
这些都避免了以物质驱动孩子,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誉感、集体荣誉、成就感,并由孩子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内在的驱动力,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次,孩子们互相的攀比行为,也是造成孩子不想自己落于人后的要强心理因素之一。
从前孩子们之间的攀比,无非是你有什么,我也想有什么。
比如,你买了随身听,我也想要家长给买一个。
你买了新的玩具,我也想要个新玩具。
然而如今孩子们的攀比,在物质攀比的基础上,显然已经升了级。
他们会互相比,你有什么特长,我有什么特长。
你学魔方,那么我也想学魔方。
你学轮滑,那么我也想学轮滑。
你学英语,那么我也想学英语。
你有什么书,我也想有什么书。
你得了几朵小红花,我也要得几朵小红花。
我女儿就是因为班里某某某都会弹钢琴,她自己也强烈要求学钢琴的。
其实孩子们有攀比的心理,说明他们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
如果父母及时的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理,引导孩子纠正不良心态,建立良好的习惯和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益处的。
但如果过于在意自己的成绩或是名次,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扭曲。长久下去,会产生嫉妒和自卑心理,他们往往想通过成绩和名次一次又一次的来证明自己,所以当拿不到他们想要的成绩,便会否定自己。
当然了,很多孩子们的攀比,有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家长对某方面的过分关注,导致孩子也对这方面过度关注。
所以家长也应改掉比较的习惯,不要跟别的孩子比,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一定要跟别的孩子一样,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暂时没有学会的知识而失落甚至产生没有自信的心理。
在反思我在女儿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是或多或少的给予了她这样那样的暗示,让她觉得,她一定得做对做好才行。
回忆一下,女儿在初接触数学计算时,我也因为她一时无法理解数学计算而着急,甚至会对她凶,就是那种一辅导作业就一秒变后妈的状态。
所以她在掌握了计算技巧之后,会很骄傲自己把题做的又好又正确又能比其他小朋友领先。
站在女儿的角度上想一下,当初因为她不会做加减法,我对她过于着急,辅导的时候对她大小声,那么给她的感觉是,妈妈很在乎这些东西,我没做好,我不会的话,妈妈会凶我。
所以她现在把题做得又快又准确,势必是觉得自己现在很棒了,妈妈不仅不凶我了,还会喜笑颜开,夸我真棒,夸我有进步。
这前后我的反应,怎么能不给孩子一种,把题做对了这件事无比重要的感觉呢?
还有就是女儿对失败和错误的不接受态度,应该是我平时对她的错误或失败反应过激,没有做宽容的引导,也没有起到好的一个理性对待问题的示范。
........................................
杨澜在她的《世界很大,幸好有你》一书中提到,“我的女儿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然后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中学。有一次我在餐桌上问她两种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她想了想回答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误;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发明人伊隆·马斯克曾说过:“谁喜欢失败呢?失败是可怕的。但如果你毫无风险,就意味着你不过在做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马斯克的这句话可是真切的体验。“失败也是一种选项。如果你没有失败,那意味着你的创新精神不够。”
…………………………
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我也不例外,但这不意味着不容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失败。如果孩子能对自己的失败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坦诚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不害怕,那么小到考试,大到人生难题,才能够越挫越勇!
所以,在孩子有了错误或失败时,家长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用指责或批评的态度,这才是在孩子面对失败时给孩子做的足够好的示范啊!
对于女儿目前过于追求成绩和名次这件事,或许我过于焦虑了。
也许再长大一些,她意识到学习并不像几道数学题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漫长又须不断坚持的过程时,她对自己就不会那么严格要求了,心情也相对放松了,这反倒是我更乐于见到的。
回首自己的学习生涯,虽漫长而难捱,但其实又是我现有的人生中最快乐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所以,妈妈希望在你长大后回忆起你的学生时代时,不是苦苦的压抑,苦苦的逼自己,而是快乐的学习,不被束缚的自由。
刚写完这篇文章,女儿在电视广告上听到一句广告词“我不害怕输,但我不轻易认输!”然后,她走心的重复了这句“我不害怕输”……
她已经在领悟了不是吗?停止焦虑,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