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做事情事倍功半,效果不好,常常问: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收效甚微?
首先看看你的赛道,是不是选择出现了问题。
比如同样是写文章:记者一个月最多也就几千元稿费收入;
如果是写营销软文,可能一篇有几千块甚至上万块。
努力了,但没有收效,可能是高价值定位出现了问题。
除了赛道,还有一种选择也会影响你的收效。
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但是对于世界的定见、世界的核心并未增加或增加缓慢,大量的知识其实是冗余的。
《精要主义》里说,真正重要的事只有20%,真正重要的信息同样很少。
最聪明的认知方式就是精选信息通道,保留少而精的信道,有思考地高质量输入。
未来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去学习。
每天写新闻稿,我都要面对不同的选题。
城市建设、产业集群、政府服务、民生保障……海量的内容扑面而来,如果没有强准备(持续输入相关知识),可能我连文章想要表达什么都不知道。
我现在越来越坚信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
而既然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年纪越大,越要“功利”地学习,就是用什么,学什么,要快速学习,要有甄别性地学习。
而要做到这一点,认知能力就变成非常关键的事情。而学习力的本质,就是认知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呢?宁向东老师有一句话让我体会很深,就是集中在一个自己最需要的领域,把“判断”、寻找“支点”、匹配“工具”的能力练习出来。
你可以看到 “ 学习力 ” 的逻辑:问题性学习、针对性学习,核心是快速学习。
这个时代很容易让人产生知识焦虑。
但要知道世界变化得太快了,不懂是正常的。
有一点要坚信,只要你保有一颗学习之心,你就永远不会掉队,具备胜任的条件。
比如我现在在共读会,每个月去精读一本书,这和打江山的道理是一样的,从一块扎实的根据地出发,一点点地把知识学到了,理解了,巩固了,知识的边界就扩大了,地盘就大了。
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有逻辑的,能够不断回到原点,又不断从熟悉的知识点中跑出来,跑到相关的内容中去,这就像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修了公路,形成了联系。
网状知识,树状结构,线性输出,慢慢地,你就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理解?如何拓展?如何迭代?古典老师给出了8字箴言: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理解透了?要记住这四个字:前、因、后、果。
前:这个理论是如何来的?源头是什么?之前是什么?
因: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个问题,普通人为什么会关心这个?
后:这个理论后续发展如何,以后的方向是什么?
果:怎么行动才有成果,需要什么资源能获得结果?
比如,刚说的学习就像打江山。这个理论来自费曼告诉他妹妹的一种学习方法。
有一次,费曼的妹妹过生日,就跟哥哥要一件生日礼物。那费曼给他妹妹送什么礼物呢?一本大学的天文教科书。
费曼告诉正在读初中的妹妹一个方法,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于是,妹妹就按照费曼告诉她的这句话去做了,结果她把这本书读通、读懂了。
后来,费曼的妹妹成了天文学家。
那如何知道自己拓展够了?也是四个字:反、对、边、界。
反:这个理论的反面应用是什么?这个理论的反对理论是什么?
对:这个理论在其他领域有什么对应关系?有什么理论和这个词和这个是同构的?
边:还有什么平行的观点,还有什么侧面的信息?
界:它的适应边界是什么?
举个例子,现在的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这个媒体的变化也有对应关系。病毒在快速传播中变异,但致死率却越来越低。以前的传统媒体是一本书、是一张报纸,它的块头很大,传播速度慢,人们能得到有效信息,现在“变异”到了新媒体,网上的一篇篇文章,传播速度快,但充斥着鸡汤文,特别是到了如今的短视频时代,传播速度更快了,但有多少是有效信息呢。
如果你进入到一个领域,用这8个字做研究,说不准你很快就能成为专业人士了。
所以思考深入了,你就迭代好自己了。
这里是袋鼠亲亲读写营,让我们一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陪伴,用心阅读,善思会写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