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时,电视里正播送南方渍涝灾害的新闻画面,看到人们无助地目睹自己房租、田地被淹只能干瞪眼还得等待救援,旁边的母亲冷不防来了句“看看你们还不让我种地,只有自己种了粮食,碰到这种天灾时才不心慌。”母亲是在及尽所能地向我们证明她还能干,而且必须干,但实际上,她干活得到的收益远赶不上因干活受累导致身体不适需要的医药费用。
家里的几分薄地,是六十多岁的母亲一辈子割舍不下的眷恋,即使力不从心,也不耽误她每日里只心心念什么时候播种,哪块儿地该种什么,什么时候收获……一年四季的时光都在一茬茬变换的作物中穷忙碌过去了。
这当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诗画般醉人的田园生活”。我想每一个出身农村,做过农活的孩子都会在放了学和假期中,在全家人赖以生存的源头上投入和自己年龄不相匹配的蛮力,咬着牙,流着汗去重复着一个个机械又毫无创意的动作。
能让我们吃饱了,但是不能让我们过的更好。和上一代经过困难年代把吃饱,穿暖当成奋斗目标的人比起来,这样的忙碌除了给身体带来极大的负担外,我们再无从其中得到快乐、满足以及存在感。
虽然,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一代都离开了土地,但强烈的想要冲破低层人生束缚的愿望和在现代成功学和精英主义激励召唤下的力量,又总是很容易被上升渠道不畅所压抑,为什么我没昼没夜的忙碌和努力换不来我想要的生活?质疑声不断,浮躁了一大片人。
为什么我们那么忙却收效甚微?
一,思维深处残存的小农意识。正如老一辈人靠囤积物品来弥补的安全感,任何以外物和外人的形式来支撑的安全感都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情境。就像囤积的粮食不仅要担心其变质和发霉不停地做一切防护措施,还要为粮食的缩水而折价买单。这样的忙碌不说毫无价值,也真是浪费的时间和忙的意义。其实很多人的忙碌都是为了换一个安稳的生活,可是一个安稳在十个人眼里就是十个模样,哪怕再谨小慎微、小心翼翼也难免不出错,诚惶诚恐地忙碌就像在一个塑造好的“套子”里行走,走不出多远,也看不出多远,自然也收获不了多少。
二,被只要我不停地去做,没有停留在舒适区内,我就在发展的理论蒙蔽。哲学里定义的发展不光是运动着的事物,还必须得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
我起的很早,睡的很晚,我不打游戏、不上夜店、不打牌……生活规律,工作勤勉,可是忙碌中我的生活依旧在原点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正如每个人都要吃饭来维持生命,你的忙碌只停留在了生活的基本需求。比你条件优越的人在努力中忙碌,一个拾荒者尚且需要不停地奔波,你可曾静静地想过你的忙碌中有多少思考、技术等含金量?又可否会想我的忙碌终将实现什么?
一台机器还得有修整的阶段,如果只是让忙碌占据的你的神经,那么忙碌的是没有灵魂和内容的。即使你没有在舒适区也只能说明你不懂得调配生活,有“自虐”倾向。收获寥寥也是自然。
三,你真的只是看起来很忙而已。很多人爱把“忙”当成口头禅挂嘴边,一遇到事儿就烦躁不安,一个劲儿地“忙死了,忙死了”。
领导交给的差事,你不想接又推不掉,一个忙字,成为了你工作最大的成就。
工作一天回到家,一个忙,让你成功的获取家人的关爱和怜悯,同时也让你避免了家务活。
朋友间的聚会聊天,一个忙,让你的形象更饱满,成为获得认同,尊重,体谅的不二法宝。
可是实际上,对着电脑你毫无头绪,拖延了一天,干脆复制粘贴完成工作。
回到家,你整个放松到四仰八叉,厉声的训斥孩子,挑剔饭菜,然后一个人窝在舒适的沙发里不停地划着手机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再也没有其他人的位置。
然后突然间抽疯般的顿悟,我要开始跑步,我要坚持健身,我要加强阅读,我要学习一项技能……
在豪迈的誓言中沉沉睡去,直到第二天依然如旧。
收获并不仅仅指金钱、成就,而忙到有了充实感,能收放自如,能真正的找到自己才是最大的收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