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16832/b97ee354cc0a7c1b.jpg)
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离别是人生常态。人是感情动物,伤离别就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在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历代文人墨客对离别诉说出数不尽又吟诵不尽的离别意。
送别诗在我国古诗词中占的比例很大,其诗的质量也是上乘。到了唐代送别诗达到了高峰。宋代虽然词是文坛主流,但离别仍然是诗人歌咏不绝的话题,因而也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唐宋送别诗有共同表现手法特点。直抒胸臆,表达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融入在诗中的离愁别绪,多是伤感,留恋,劝慰,或对前途的担忧;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表达亲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在诗中的有乐观豁达,有祝福,关心,宽慰等情感。
送别诗中,大多以意象(物象)、地点,加深表达离别之情。如南浦长亭外,古道岔路口,渡口河岸边……送别方式大多为折柳留别、以歌送别、以酒饯别…
送别诗无论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总能让读者感觉到对方的浓浓惜别之情。
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
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送别诗,有哪些特别之处。
首先,我们看写作背景。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诗人,官员。写这首诗时杨万里正在朝廷做官,任秘书少监(朝廷办公室秘书长)。林子方当时是朝廷直阁秘书(朝廷办公室值班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也是好朋友。林子方正被皇帝外调福州作知府,官衔从处级升为市级,林子方很开心。
看诗题,是一首送别诗。话别之地,不是人们常见的地方,是西湖西南面的净慈寺,送的友人是林子方。
杨万里却不同意林子方去地方当官。他认为只有留在首都,留在皇帝身边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可诗人又不明说,诗的表情达意曲折离奇,堪称经典。
再读诗,理解诗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16832/843edd330b0c9ec3.jpg)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初读诗句,是一首写景诗,再读还是写景抒情诗。通过诗人对西湖美景描述,表达对西湖赞美和对友人惜别之情。诗人是怎样与离别意挂勾的呢?
我们来深度分析一下。深挖一下看他这首诗的“园子里”种出一朵什么样的“花儿”来。
前两句诗,以“毕竟”这个词起头,就说明在杨万里的内心有多么爱西湖,爱杭州(临安,南宋小朝廷首府)。“西湖”,送别的地点。“六月”是送别时间。正值盛夏,西湖四季都很美,这是其它地方比不上的。你林子方是知道的。你还应该知晓,这是临安,是京城,你更明白你在朝中,在皇帝身边(还有我这个好朋友呢。多少人翘首以盼,多少人十年寒窗不就想来到京城,做“庙堂之器”啊。),你何愁日后不飞黄腾达呢!为何偏偏要去偏远的福州呢?历史上,有多少人被迫离开京城,回归无望?天高皇帝远,何日你才能回到京城?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16832/75eb2a2f72130e9d.jpg)
后两句,看似写景。实是曲折表达对林子方的不舍。“莲叶”接“天”,才“无穷碧”;“荷花”映“日”,才“别样红”。(这有隐喻,谁是“莲叶”“荷花”,谁是“天”和“日”,可想而知了。)“碧”,“红”本身就很耀眼,但要想更碧更红,是要有好的“圈子”,得力的贵人!
再说一点,以“荷花”为比。古人爱荷,荷的清高,“濯清涟而不妖”和“出污泥而不染”是君子象征。婉转提醒林子方保持君子品格。
在这里我理解杨万里的心意。他希望林子方应该留在朝廷等待时机。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就像大多数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一样,去“北上广”(如“北漂”),寻找更大的发展平台,抓住更好的机遇,迎接职业新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要命的是,杨万里先生曲曲折折表达到这个程度。不说“你莫走”:“西出阳关无故人”;也不说“你走吧”:“天下谁人不识君”;也不表达:“我心随你去”:“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没有像小儿女那样舍不得:“执手相看泪眼”……硬是曲折离奇地说。
我不知道,林子方到底知不知道他的上级领导他的朋友送别他的心思。是明白,还是糊涂?抑或是铁了心要离开京城去福州?升官当然是好事,可喜可贺。可是……
最终,林子方背着行囊,离开京城,离开朝廷,义无反顾地走了!去追逐他的梦想,追求他心中的“诗与远方”去了!他似乎再也没有回来,也没有什么造诣,史书上再也没有留下他的足迹。他早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那么,为什么杨万里不明确表明(“职场规则和窍门),要林子方留下?我想这大概:一是当时林子方听说升职高兴的很,杨万里不忍扫他的兴;再一个杨万里对朋友的选择,给予充分的尊重。这大概是古代文人官员之间处世之道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只要你品你细品,能品出作者这首诗的真正蕴含的送别意。全诗写景,句句字字都在写送别,婉转曲折地表达对林子方惜别之情。还让我们对古代文人官员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有一些了解。
总之,在送别诗的百花园中,这首送别诗是一朵娇艳的奇葩。
您说,是不是?
图片来自网络
二O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晚 写于宝鸡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