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看一下书中关于科学的第二个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知识具有公共性。在科学领域中,定义一个概念靠的是一系列的可测量、可观察的操作。这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而非个人化的感情和直觉,而且可以进行重复性操作,这就是本书中所提及的操作主义。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去做科学的定义,您可能觉得这些概念非常的难懂。没关系,我们通过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什么叫操作主义,比如说关于“智力”这个词,我们个人的理解就是聪明不聪明,对于操作主义者来说,则是通过智力量表测量对象所处的智商维度。再比如说“记忆”,个人理解的话,就是记住事物程度能力。但是,对于操作主义者来说,“记忆”是测量适时记忆、语言记忆等可定义子程序。再比如说,“打字能力”这个词,大众理解的是打字速度。对于操作主义而言,“打字能力”要明确打字内容、时间、错误率并设权重。
科学进步的关键在于接受操作主义,而不是本质主义,科学的心理学不试图回答本质主义的终极问题,比如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什么呀,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都是终极问题,无法用科学来证明,本质主义者过于关注术语、概念或者是定义,而操作主义者是将人类的理论观点建立在可观测的行为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去做科学的定义。理解操作性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因为在心理学理论中,很多概念都被大众曲解或者是误解。这种误解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预设偏见,由于心理学使用一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词语,如智力和焦虑,许多人对于这些术语的含义有着预设的想法,因此往往意识不到对这些术语进行操作性定义的必要性,是阻碍科学理解问题的关键因素。
对科学上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时,必须同时具有信度和效度。信度通俗点叫一致性,比如说,同一辆公交车每次进站时间都是在7:20这个时间点,而不是这次7:10,下次8:10。效度或者“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用鞋码器来测量智商就只有信度却毫无效度。
科学概念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地与真实世界里可观测事件相关联,理论性概念是不是能够接受所有人的检验,是评估一个心理学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不同理论都有同样解释能力的时候,那些涉及较少概念和概念性关联的理论胜出,这是因为它在将来的检验中更有可能被证伪,这也就是科学家所称的“节省原则”。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吧:“计算机会思考吗?”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强烈的预设偏见,人类无法理性地接受计算机或者其他非人类的物体能够思考,认为思考就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或者就是具有创造性,“想出一些有用而且没有人想过的东西”,从而认为是计算机是不可能思考的,认为“人类制造了计算机并且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只不过执行程序而已。”然而,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对计算机能否思考做了这样一个操作性测试:计算机如果能够进行智能对话,就说明它是可以思考的。他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让测试者通过两个键盘对话,其中一个键盘与人相连,另一个与计算机相连,且都在视线之外,然后再判断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这有点类似“中国好声音”节目。图灵严格控制与思考能力无关的外在因素,比如说对方是否有同样柔软的皮肤、脸部表情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科学上可操作性定义是利用可观测、可测量的操作来表述的概念定义,来源于日常生活,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人们往往对这些术语的含义有着固有的预设偏见,以致于对心理学这么学科产生误解。只有不断完善科学的操作性定义,理论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反映世界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