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的80%左右。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是父母的语言。大脑这台机器,是父母以每一句话为材料,亲自搭建的。”
这一点,读来细想有点恐怖。如果疏忽了这一段关键时期,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几乎是不可逆的。想起汶儿小的时候由太奶奶照料,她能给予充分的疼爱与呵护,但就语言的输入而言,相对是贫乏的。她看着别的孩子侃侃而谈,能秀古诗,秀计算等等,也曾经表达过这样的焦虑。可那时候自己真的太自私了,康师傅在市区工作,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乐此不疲。要强的人似乎唯有工作,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消弭生活的艰苦,找到自我的平衡点。
年长的“忘年交”每回见面都会叮嘱,工作别那么拼了,你将来年纪大了,一定会后悔的,像我们一样后悔也来不及了……谆谆教诲,拳拳爱心,真诚又可爱。现在后悔吗?应该是遗憾的,自己“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模样很傻,也觉得亏欠汶儿。他是从父辈身上习得了善良、勤劳、踏实等品质,但如若关注再细一点,语言交流再多一点,没准孩子的个性、交际、表达会更出色一些呢?人生没有如果,那样的话,说不准“管控感”(斐儿言语)会来得更强烈一些,那就得不偿失啦。任何关系,以舒服为前提,亲子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