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
加布里埃尔·温伯格 劳伦·麦肯
29个笔记
>> 北极星”(north star),指的是一家公司的指导愿景。
>> 如果你了解自己的“北极星”,就能朝着长远目标前进,追求你想要的未来。
>> “北极星”是一种长期的愿景,因此,如果你无法迅速抵达,那也没关系。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又怎么可能抵达?
>> “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两年中可能发生的事,却低估未来十年中可能发生的事。”
>> 你能做好任意一件事,但不可能做好每件事
>> 塞尔定律(Sayre's law),得名于政治学家华莱士·塞尔(Wallace Sayre)。这个定律指出,在任何争议中,情绪强度都与涉及问题的价值成反比。
>> 帕金森琐碎定律
>> 这个定律指出,组织容易给予琐碎小事不成比例的重视。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你做的每个选择都是有成本的。这里所说的“成本”是,你因为做了这个选择,所放弃的最佳机会的价值。通常来说,你应该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那一个。
>> “机会成本”的正式叫法是“资本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f capital),就是如果你能按原本的最优方案(你的次佳机会)运用这些资本,能够取得的回报。
>> 机会成本”的另一种应用方式,称为谈判协议的最佳替代方案(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缩写为BATNA)。
>> 事半功倍
>> 通过杠杆获得的机械效益(mechanical advantage),称为杠杆作用(leverage)。
>> 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有助于你找出高杠杆活动。这一法则指出,在很多情况下,80%的结果源于20%的努力。因此,这20%的努力必须用于高杠杆活动。
>> 不幸的是,在认清“二八定律”并达到“易于实现的目标”(low-hanging fruit)后,每增加一小时工作量带来的收效会越来越少。在经济学中,这个模型被称为“收益递减法则”(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它是指,在取得的成果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付出努力的增加,工作效率却不断降低。
>> 摆脱坏习惯
>> 人们之所以爱拖延,一大原因是“现时偏好”(present bias)。也就是说,高估当下能获得的即时回报,低估长远目标逐渐取得的进步
>> 从个人层面上看,大多数人都会给未来打很高的折扣。这种做法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修正,这也称为“双曲折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换句话说,人们更重视即时满足,而不是延迟满足。在拖延症和生活中其他与自控有关的领域(例如节食、上瘾,等等)中,这种偏好发挥了关键作用。
>> 有一个思维模型能帮你进一步克服现时偏好,它就是“承诺”(commitment)。也就是说,你通过某种方式对自己想要的未来积极做出承诺。承诺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但当违背承诺会遭到惩罚的时候,效果通常是最好的。
>> 克服拖延症并朝着目标前进之后,你可能掉进的下一个陷阱是无法有效规划时间
>>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没错,就是“帕金森琐碎定律”的那个帕金森提出的另一个定律指出:“工作会不断膨胀,占满一个人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对我们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对你来说也是吗?
>> 侯世达定律(Hofstadter's law):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已经包含了侯世达定律。
>>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个模型能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与获得同等的收益比起来,你更想要避免损失,或者说是规避损失。
>> 你需要承认损失已经造成了: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在那个项目上投入了很多资源。如果你任由这些无法挽回的成本蒙蔽自己的决策,就会成为“沉没成本谬误”(sunk-cost fallacy)的受害者。到目前为止,那个项目的成本(包括你花掉的时间)已经沉没,没办法再捞回来了。
>> 有些经济学家提出,在亏损时考虑沉没成本可能会有损你的声誉。不过,你还应该考虑,如果你因为拉不下面子而过久地持有某样东西,在那些会为你的失败而失望,或是努力帮助你的人眼中,你的个人形象也会受损。关键在于要记住,对走向成功来说,“灵活度”与“韧性”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 通往成功的捷径
>> 尝试新事物的时候,你最好提醒自己——无须重复做无用功(no need to reinvent the wheel)。你不大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遇到这件事的人。
>> 与经过反复验证的设计模式恰恰相反的是“反面模式”(anti pattern)。这个概念是指,对于一个通常有更好已知解决方案的常见问题,有某种看似出于直觉,但其实并不管用的“解法”。
>> 本章要点
· 根据与你的“北极星”的相关程度,选择你要做的事。
· 每次只专注于一项真正重要的活动(切忌“多任务处理”!),将它视为你“脑海中的首要念头”。
· 根据“机会成本”模型在各个选项之间做选择。
· 运用帕累托法则在任意活动中找到“二八定律”,随时提升杠杆作用。
· 认清自己何时达到“收益递减”,避免出现负收益。
· 利用承诺和“默认效应”避免“现时偏好”,利用定期评估避免“损失规避”和“沉没成本谬误”。
· 通过既有的设计模式、工具或巧妙的算法寻找捷径。想一想能否重新定义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