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办公室经验总结(文、事、会、人)
成圣之路(1579)中国人的话互相矛盾吗?其实是我们理解错了

成圣之路(1579)中国人的话互相矛盾吗?其实是我们理解错了

作者: 今日昱言 | 来源:发表于2024-01-13 17:44 被阅读0次

    学习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老祖宗一会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会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一会说要“三思而后行”,一会又说“再,斯可矣”;

    一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会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

    到底要我们怎么办呢?简直要把我们逼疯了。。。

    其实,老祖宗的话没有问题,是我们搞错了。

    错在哪?错在没有认真学、没有全面地学,没有搞清楚老祖宗说这些话的时候的背景、针对的对象和强调的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VS“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两个看似矛盾,其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是二声,意思是“人要真正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性来,把自己的良知表达出来,否则要天诛地灭”。

    这么看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是一个意思,意思是相通的正是因为要“展现自己的人性”,所以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思而后行”VS“再,斯可矣”

    其实,“三思而后行”有两个出处。

    其一,《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其二,《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对季文子反复思虑再做事的习惯不太满意,说“思虑两次”就可以了。

    但是曾子的“三思”指的是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们其实意思也并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同一件事,不要反复思虑;但是对于不同的事、不同的方面,则要面面俱到,都要考虑得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VS“浪子回头金不换”

    人们看到这俩词,就麻烦了:对面这个人,我是要把他当金子,还是要提防他本性难移呢?

    其实,他们也是统一的,也是相通的。

    怎么个相通法?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本性的难以改变,强调了改变的艰难,也指出了要时刻提防这个方面的问题;

    “浪子回头金不换”呢?正是因为本性的难以改变,所以一旦改变,一旦开窍,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立地成佛”的存在,因为他是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的改变,所以比起没有这些经历的人的空谈“善”“美”等等而言,其背后意义更为深刻。

    一个是强调了改变之难,要经历千辛万苦;一个强调了一旦改变之后,意义重大。这不就是一个意思嘛。

    我们怎么对待呢?既要保持一定的“觉性”,知道其有过这方面的问题,但行动上要诚心以待,以对待正常人之眼光对待。

    万物看似矛盾,其实相通

    等我们真正全面搞懂了他们的前因后果和强调的方面,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是相通的,是一个意思,是针对同一件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方面的、有所侧重的表达

    所以,黑与白是相通的,通在哪里?通在“一体两面”,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良知”,所以要“激浊扬清”,“激浊”和“扬清”都是为了“真理”“正义”“良知”,是一个目的,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不同的举措。

    前与后是相通的,通在哪里?《道德经》言“前后相随”。本来就没有前后,因为有了前,所以有了后;没有后,也就没有前。

    所以,你再看《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包括“善恶”“美丑”“聪明愚笨”都没有固定的标准,他们都是相对的、相生的

    如此?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问题,孔子“述而不作”,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出的那些话——《论语》。

    我们只站在读者的角度看他们的话,而不去考量他们当时说话的背景,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这不是实事求是

    我们要从这些名著中,抽象出其中遵从的“道”,这样我们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真正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千年老人言”,自己也才能真正的成长;

    我们要读原著、悟原理,全面地读,这样才会理解其真意,而不是断章取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圣之路(1579)中国人的话互相矛盾吗?其实是我们理解错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ax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