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妈妈爱孩子是真心的,但方式方法却不见得是正确的。 尤其脾气上来的时候,批评、指责,甚至对孩子发火、吼叫、打骂,自己都控制不住。
每每教训完,我们的情绪是发泄了,但看到孩子蜷缩得更小的身体,受伤的样子,心里又无比痛苦、懊悔、自责……
看着孩子安静睡着的样子,天使一样的小人儿,不知道流了多少悔恨的眼泪。
可孩子醒来,面对各种不听话,任性,顶嘴,大祸小祸一起闯,甚至叛逆,我们又“原形毕露”,好声好气不管用就大声咆哮,周而复始。
大多数妈妈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吧。
发脾气的本质是恨意,而恨意和思考力是呈反比的,所以恨意越深,脾气越大,从而失去理性,忘记思考。
教育是要反思的,反思是改变的开始,学习是行动的第一步。
好的育儿书籍,是“妈妈”这个特殊职业的上岗资格证。
只有不断学习、反思,才能更理性的对待孩子的成长,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并且尽量减少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尹建莉,家庭教育专家,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首部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09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数年来多次高居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之后的第二部著作。从14年到18年,经过一次再版,累计印刷17次。 她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十分的严谨,她的理论依据参考了近30位海内外著名的教育家的著作,她又是一位超级现实主义的“妈妈”,书中提供了许多可操作方法,真正实现“拿来就用”,而且“立即见效”。是妈妈们应该人手一本的家庭教育指南。 有效的教育往往朴素而简单。
书中案例式的写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和我的孩子”——
一直头疼孩子不肯睡,睡得晚,入睡难,践行书中“父母装瞌睡,孩子真瞌睡”,屡试不爽。举一反三,想让孩子做什么,不是去说,而是用行动去影响。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把一个房间腾出来,放了一个大大的书架,塞满了我的书,孩子的童话书,每当我坐在桌前看书、学习,两个孩子就会拿出来一摞童话书,要我给他们讲,或者安静地自己看,爱读书的氛围就这样轻松的形成了。
好多小朋友都有过“不想去幼儿园”的罢课情况,做父母的难免着急、担心,甚至怀疑是不是老师对孩子不好。尹建莉清楚地指出,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她在书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幼儿园教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关系重大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 遇到好老师,自然是幸运的,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有时是遇到不够完美的老师,遭遇不公的待遇,孩子不开心,妈妈自然难过又无奈。
养育两个孩子的我,真的见过一些不够聪明的妈妈,为了表现出对自己和孩子利益的维护,跟老师据理力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老师颜面尽失,内心受伤,孩子只会被冷落。
我当然也有同样的顾虑和烦恼。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得改变我们的态度。参考作者的建议,跟孩子独处时,多说老师的好话,甚至可以加点料,比如对孩子讲:老师说你画画特别好看,跟小朋友关系特别融洽等等,积极的暗示,能够让孩子真心喜欢老师,结果当然是良性循环,彼此喜欢。所以,我的两个孩子从来没有过厌学、罢课的情况。我还曾一度拿“不许去幼儿园”作为威胁,来达到某个目的。当然这个是下策,不值得提倡。
关于“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这是绝大多数父母赞同的观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成了被所有人接受的育儿理念。
从胎教到早教再到各种兴趣班……作者指出,有这样心理的家长,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不想孩子输给别人。
由于长期在培训学校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焦虑的家长,还有从一个兴趣班转战另一个兴趣班的孩子们。特别是假期,焦躁的妈妈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课表排得满满的,却很少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曾有学生跟我这样讲:“老师,我不喜欢放假,还是上学比较好,因为能有时间玩。”听这话时,我心里是比较难过的。
当孩子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应该小心了,因为这是孩子厌学的开始,当失去了学习兴趣,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而且吃力。 这也是为什么小学低年级阶段表现还不错的孩子越到高年级,学习越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说:“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妈妈如果太执着于“竞争”,无异于强化孩子“比”的意识,竞争带来的焦虑感会消耗孩子的精力,内心也会变得越来越羸弱,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心理失衡。
“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这句话值得为人父母的我们深深反思。
关于孩子和同伴如何相处,以及二胎家庭如何处理两个孩子的矛盾,是大多数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
偶尔听到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打伤玩伴,杀死同学,原因竟然是爸爸说:有人欺负你,你就揍他,打坏了,爸爸赔;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孩子因为某个玩具争抢而打起来,结果演变成了大人之间展开骂战甚至大打出手,留下非常惶恐的孩子在一边不知所措;
家有二胎的家庭,更是“战争不断”,但有意思的是,妈妈这边气儿还没消呢,两个孩子就又有说有笑,没事人一样玩到一块了。 到底是孩子记性差还是大人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书中指出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要相信,儿童有能力解决相关问题,但三不原则的核心却是:要求父母要有修养,给孩子做榜样,要有豁达的胸襟。
关于隔代抚养,主要源于传统文化中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等美好的家庭观念,当然也有迫于社会生活压力,职场竞争等因素,妈妈们不得不早早地把孩子扔给老人或者保姆而重返职场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知上,而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
对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作者强调,一切因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标牺牲和孩子相处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可能好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收拾妥当打算出门的刹那,孩子在你身边打转,献着小殷勤,说着讨好的话,满眼的不舍,弄得我们心里一阵难过,如此短暂的分离,孩子都表现的依依不舍,那如果父母突然大段时间地从孩子生活中撤出,这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悲伤和痛苦呢?
作者通过和一个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医生交流得知,自闭症和多动症等神经官能症的孩子,往往有较为典型的成长经历,如相当一部分孩子他们在幼年早期和母亲有较长时间的分离,由老人或保姆带大,而且隔代抚养开始的年龄越小、和父母相处时间越短,孩子的症状就越重。但即使不得病,也会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
我们都熟知的著名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他四岁才从外婆家回到父母身边,一直到成年都无法喊出“爸爸”、“妈妈”,父母对他严厉,骂他“猪”、“笨蛋”,他从小口吃、懦弱,由于童年时代亲情上的匮乏,让他内心积蓄了太多负能量, 虽然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对妻子长期家暴,对孩子缺少感情,宣称孩子是用来做教学实验的试验品。
隔代抚养的糟糕后果,很多人可能会说这都是因为“溺爱”,但作者却用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得到的爱太多,而是太缺乏。
当然,作者并不是绝对的否定隔代抚养,她主张可以隔代帮忙,并指出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就可以。
毫不夸张的说,母亲的认知,藏着孩子的未来。育儿路上,方方面面都要不断学习、反思:在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有“门板治罗锅”的短视行为?出于对孩子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考虑,过多的保护和限制,诸如此类的“教育懒惰行为”?出于爱孩子,而严厉管教孩子,却成为了“穿西装的野人”……
尹建莉的书,语言朴实却有种魔力,能让读的人,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且很容易进行实际操作。
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必须多读几遍。因为每读一遍,都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的很多疏忽,很多被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我们都希望做个好妈妈,那就必须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我们虽然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个什么样的父母,但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都有能力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幸福的人,愿每位读这本书的母亲,都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和睦,成为孩子眼中最最美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