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活在燕赵大地,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梆子戏。每每听到这高亢激越、悠扬婉转的梆子腔,总有那末一种莫名的心动。
—看戏—
提起看戏,时间就要穿越回上世纪八十年代了。那时的农村老家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农闲生活除了站街口,好像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记忆里,每天走很远的夜路,为的是去堂叔家看几眼电视,“射雕英雄传”、“渴望”等电视剧播出之时,可谓是万人空巷。一年一度的唱大戏,在那个年代就成了全村头等文化大事,自然也就成了我成长中最深刻的记忆。
初春的乡下,小北风刮到脸上,依然把人吹的生疼。冬季的荒凉与空旷,没有因为地头长出的一丝绿草,而变的明艳起来。蓝灰色调依据是那个年代最鲜明的主题,偶尔从人群中走过一位穿着艳丽的女人,就似明星走穴一般,吸引着无数男人女人的目光。碍事的大爷总是默默送上一句:“穿的像个妖精,不是什么好东西!”
临近村里唱戏的时候,人人都在议论着今年戏班的好坏,“请的戏太差了,村里当官的只知道捞好处!”,说三道四的人,就好像是戏班的老板,语气斩钉截铁。
这等大事,自然也在我们这些小伙伴心里掀起了狂风暴雨。每到放学,总是要到搭戏台的附近围观,三五一群,叽叽喳喳,议论不停。
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迎来了一年又一年的“幸福”时光。
农村看戏(网图)喜欢看戏,缘于爷爷这个忠实的老戏迷。孩提时代,多彩幻想,特别是土生土长的我们,看大戏好不热闹。偏僻的村庄一时间锣鼓声响,铿锵的唱腔久久飘荡,美若天仙的女戏妆容,让稚嫩的春心微微萌动,生龙活虎的武打动作,隔了许久,都能来上三招两式,好不威风。热闹拥挤的庙会现场,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三姑八姨的来访,让我们有了向小伙伴吹捧的话题。
爷爷文化不高,但见识还是很广的。每次端坐在他的身边,总有问不完的疑问,“穆桂英是哪里人,她厉害还是萧太后厉害?”,“王宝钏打得过代战公主吗,她和代战公主都嫁给薛平贵了吧?”。爷爷有的时候敷衍了过,但更多的是他滔滔不绝的解答。回想起他的解疑释惑,有不少地方是错误的,但最初的那点历史知识也就这样在我脑子里根深蒂固了。
小时候,我们认知的能力很弱,更多地是模仿和接受,当爷爷带着我走进戏场,便给了我了解,从而喜爱观看这视声精彩的艺术行当。
时间久远,今天,我依然清晰如初,依然喜爱这梆子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