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度的消极情绪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正面影响;当情绪失控,我们可以用认知重评和建设性的表达来消除情绪的负面影响。
2. 快乐服从情绪的“恒温仪效应”,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而幸福是我们对生活的综合满意度。追求幸福的生活,需要我们掌握获取幸福资源的能力。
3. 人类道德具有情绪基础,道德情绪可以激发人心中向好向善的激情,有助于道德的完善。
书名里,最醒目的是“情绪”。常说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遇事不要太过“情绪化”。很多朋友在工作中要付出“情绪劳动”,就连男女朋友相处,现在也要讲究个“情绪价值”了。
在谈论情绪的时候,对情绪的看法多少带有一点负面的色彩。说要做“情绪稳定”的人,是因为情绪经常是波动的,需要花些精力来平复它。想做“情绪的主人”,是因为现实中常常反过来被情绪主导,没法做出理智的决策。“情绪化”当然也不是个好词,指的是喜怒无常,又常常过分激动。像“情绪劳动”“情绪价值”这样的概念,也多少带有一点负担感,就好像总得调动情绪来实现什么现实的目的似的。
“情绪”明明是个中性词,可是到了日常生活的语境里,它却越来越成了一种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可以说是时下的一种文化现象了。到底应该怎样应对情绪,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愉快,甚至是更充实、更幸福呢?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里一个很年轻,也很有生命力的分支。它关注的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课题:人类的幸福生活。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上,早期的研究者主要关心的是困扰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当时的人们一想到心理学,就想到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似乎只有遇到了严重的心理困境,才需要向心理学家寻求指导。可是到了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主张把人类的幸福当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积极的心理体验。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发端。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讲的是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第二篇讲的是获得积极情绪的方法,第三篇最有意思,它的标题是“道德情绪”。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界定,同理心、感恩、敬畏、升华、良知,都属于“道德情绪”的范畴。道德情绪是一种比单纯的喜怒哀乐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情绪体验,它不只能让我们活得开心,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感。这种意义感是幸福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对消极情绪
十种消极情绪,分别是:愤怒、自卑、焦虑、孤独、抑郁、失望、嫉妒、羞怯、悲伤,以及社交恐惧。这些情绪听上去就很让人烦心。不过几乎每一种消极情绪,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就拿羞怯这种情绪来说,通常都以为,羞怯是一种有害的心理,它会让我们在社交中陷入被动,在如今的职场上,容易害羞和怯场的人也很容易失去展现自我的机会,甚至被边缘化。
可是有很多对于羞怯的积极评价。比如,德国有位著名的哲学家叫马克斯·塞勒,在一篇专门讨论害羞的文章里写道,羞涩是“爱的良心”,是人性中最高尚和最有价值力量的内在感情。美国权威的心理学期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也刊登过一项研究,结论是:和普通人比起来,容易害羞的人更可靠、更慷慨,对伴侣和朋友也更忠诚。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调查还显示,经常感到害羞的人反倒更容易成为各个行业里的佼佼者。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羞怯的人不喜欢混在人群里,因而拥有了更多的独处时间,可以专注地钻研自己关心的问题。另外,羞怯的人对他人的感受通常更加敏感,他们虽然不是口若悬河的表达者,却懂得恰到好处地关心他人,也不会因为过于聒噪而遭人反感。其实这些说法,咱们中国人并不会感到奇怪。中国古人赞赏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的风度,其中都带有一点羞怯的成分。
和羞怯类似,愤怒、自卑、焦虑、嫉妒、悲伤,这些消极情绪都可能带来正面的影响。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提防潜在的危险。适度的悲伤可以帮我们纾解压力。而愤怒、自卑、嫉妒,只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能成为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的动力。
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些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的时候,给出了一个限定条件,这就是程度适当。说到底,情绪本身并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情绪的失控。情绪的失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的失控,一类是慢性的失控。应对这两类不同的失控,需要不同的技巧。
急性的失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愤怒了。愤怒这种情绪往往来得很突然。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消极情绪,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第一条建议是,请后撤一步,避免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说法肯定听过,心头火起的时候,先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数十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
“冷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有个精彩的洞察:“积极的人想对策,消极的人做反应”。在柯维看来,所谓积极主动的人,就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人。而要想对生活负起责任,就得让自己的行为取决于有意识的决策,而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有责任主动地选择应对外界刺激的方式,而不是被动地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外部施加的条件。
柯维说的这个道理,和彭凯平提出的应对急性情绪失控的策略是相通的。当突然感到强烈的愤怒,或者是悲伤、失望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一种机械的反应,就是对造成刺激的人或物予以还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恼怒,挥拳向地面砸过去,结果反倒让自己多受一次伤害。成年人可能会觉得孩子的做法很可笑,但其实当理智突然被情绪劫持的时候,表现也和孩子差不多。
在消极情绪袭来的第一时间,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反应,这是为了切断类似“挥拳砸地板”的反射回路。
第二件事是“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就是调动理性,重新评估一遍眼下的情况。假如一个人言语间冒犯了你,可以想一下,除了他恶意针对你,是否还有别的原因能解释他的行为?他可能是无心之失,也可能是被别的什么事情扰乱了思绪。既然有很多种解释,就要避免选择最狭隘,也最让自己恼火的那一种。认知重评还有另一个作用,这就是消除当下的判断中被夸大的成分。人在盛怒之下很容易戏剧化地解读现实。会在情绪的渲染下把对手想象得很邪恶,把困难想象得很恐怖。而认知重评可以帮我们矫正这种扭曲的认识。“真正困扰我们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围绕这件事编的故事。”认知重评就是用理性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把故事重讲一遍。这可以打消被动地做出应激反应的念头,从失控的情绪手中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日常生活中更常见,影响也更深刻的是慢性的情绪失控。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没有过一时冲动的情况?假如有,现在想起来会不会觉得当时为了一点小事大动肝火很不值得呢?假如想起过去的冲动只是觉得很不值,还怪不好意思的,你经历的只是短暂的情绪失控,哪怕当时气得七窍生烟,那些事情也没在你的心里留下长期的影响。但假如想起那些让你冲动的事情,内心仍然感到意难平,那请你留意了,你可能仍在经历慢性的情绪失控。
“情绪负债”,听上去就很形象。当消极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没能做出妥善的处理,导致情绪问题被积压了下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负担。这种负担甚至会外化成某些行为模式,阻碍我们的成长和与他人的交往。
在这个问题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自卑心理。每个人都可能在和他人的比较中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从而产生一种低自尊的感受。从身高、外貌、家境,到口才、思维、成绩,很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成为低自尊感的诱因。当这种低自尊感没能得到妥善的处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能形成自卑人格。这就是情绪负债的表现了。
现在的心理学家还发现,在不少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自卑人格会形成一种内隐性的行为模式,叫作“防御性悲观”。防御性悲观的逻辑很古怪:当一个孩子害怕失败,害怕失败给他带来的自卑感,他采取的措施不是努力进步去避免失败,而是主动放弃,给未来的失败制造完美的借口。
具体来说,明天有一场考试,同学们都在努力复习,但是防御性悲观的孩子会彻底放飞自我,干脆一眼书都不看。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分数当然不理想,他就会自我安慰:没关系,我不是能力差,只是没复习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模式也可能出现在成人身上,甚至是很优秀的个体身上,比如一些运动员和演奏家,在大赛之前陷入了防御性悲观,就会故意让自己生病,给未来的失败创造借口。这当然会严重地影响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
除了自卑,抑郁、孤独、焦虑,很多消极情绪都可能积累成长期的情绪负债,再进一步形成像防御性自卑这样的行为模式,给生活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一种方法是表达。表达不只是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它更是和自己对话,重新思索和评估自我的方式。只要你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心中的负面感受,消极的情绪通常都能得到有效的纾解。当他人的行为让你感到愤怒,或者失望、沮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你的负面感受表达出来。当然,这样的表达是要讲究策略的。你不能只是简单地埋怨对方,而是要向对方说明,他的行为出于怎样的原因触犯或是伤害到了你,可能的话,再给他提出一个小小的改进方案。这种包含了原因解释和解决方案的表达是建设性的,它可以成为改善人际关系和自我发展的契机。哪怕你的消极情绪不涉及人际交往,表达仍然可以作为你情绪的出口。就拿自卑来说,找一个合适的场合,向他人描述一下那些困扰着你、让你感到自卑的缺陷,你很可能会发现,在他人眼中,你的缺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够坦诚地向身边的人说明自己的短处,也便于他人和你展开合作。长远来看,这种诚实的表达还能帮你树立谦逊、可靠的形象,这当然有助于提振你的自尊心,帮你摆脱自卑。
表达消极情绪并不是要深深地沉浸在负面的感受当中。表达既不是自怨自艾,也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理智地重新审视自己有待解决的情绪问题。比起向他人寻求安慰,表达更主要的目的是和自己展开对话,准确地识别和分析消极情绪的根源,并将内心里积压的苦闷释放出来。有效的情绪表达是用言语打通心灵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最常用的方法是对话。
营造积极情绪
在积极情绪这个部分,包括:希望、快乐、勇气、幸福、宽恕、幽默、欣赏、爱情、自爱、兴趣和平静。有不少概念并不属于情绪的范畴,但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它们都是达成幸福生活的有效手段,也都和情绪息息相关。
两个特别值得讨论的主题:快乐和幸福。你可能会觉得这两个概念很接近,在英文里它们干脆就是一个词:happiness。可是积极心理学家却特别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在他们看来,快乐只是一种正向的情绪,而幸福的意涵却要丰富得多,它包含身心的茁壮成长和自我实现带来的满足感。如何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正是积极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核心课题。
关于快乐这种情绪,快乐服从于情绪的“恒温仪效应”。正常人的情绪总是基本稳定在一个不悲不喜的水位上,就好像情绪受到一台恒温仪的调控。当感受到一种正向的刺激,比如,吃了一顿美味的饭菜,看了一出精彩的喜剧,或是听到了朋友的称赞,情绪就会产生一个快乐的波动。可是这种波动很快就会平息。哪怕让我们快乐的刺激非常强烈,比如一个平凡人家突然中了价值数百万的大奖,他们从这件事上获得的快乐也会在几个月,甚至是短短几周的时间里渐渐消散,回归平静。
快乐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波动。那幸福又是什么呢?如果说快乐只是水面上的涟漪,那幸福就是水位本身,是持久、稳定的对于生活的积极体验。这种积极体验可不只是通过享乐就能达成的,它还需要我们掌握一系列的能力,以便更加频繁和深入地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积极的情绪能量。
快乐是短暂而单纯的,而幸福是持久且复杂的。可以通过及时行乐来获得快乐,而幸福的生活却需要更有技巧地营造,需要训练自己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养成乐观积极的人格。
幽默感是获得幸福体验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幽幽地想,默默地笑”。把幽默和更庸俗的滑稽搞笑区别开来了。幽默从根本上讲是一项智力活动,它需要敏锐地察觉生活中那些微妙的矛盾和不协调,再用开朗的态度付之一笑。用佛家的“慧眼禅心”这四个字来形容幽默。“慧眼”指的是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而“禅心”是应对怪诞的豁达、积极的态度。富于幽默感的人能够从哪怕是刻板无聊的生活里发现乐趣,消解烦恼和悲戚。
另一种有助于幸福生活的能力是审美能力。美好的东西通常就是“大脑容易加工的东西”。这些东西具有均衡、对称、纹理、透视、黄金分割比例等等的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更容易被我们的大脑识别和理解。人类天生就喜好那些简洁和谐的事物,区别仅仅在于对这些事物的敏感性。而在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是否擅长发现美、感受美,也决定了他幸福感的水位。美育的本质其实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个拥有审美情趣的人眼中,世界也会呈现出更好的模样,给他的内心世界提供给养。
幽默感和审美能力有个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周遭的环境里获取幸福资源的能力。在积极心理学家看来,掌握更多这类的能力正是营造幸福生活的关键。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体验,而体验需要主动地察觉和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坐拥财富和权势的人并不感到幸福,而那些花心思做好一茶一饭,或是在兴趣爱好上悉心钻研的人活得却很有滋味。
道德情绪和意义感
幸福还有一个更高远的层面,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感。
道德本质上就是一套伦理观念,是一系列理性的权衡,为什么还会牵扯到情绪呢?原来同理心和良知这些人类道德的基础,都属于先天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之初”的确是“性本善”的。这是因为心理学的实验已经证实,孩子在一岁左右就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而去安慰别人,他们能辨别基本的善行和恶行,对公平、正义这类的价值也显示出偏好。而在日后的成长中,对伟大事物的敬畏感、崇高的情操带来的升华感,以及感恩之心也都发端于情绪,并且有助于人们的道德完善。
就拿敬畏感来说,发现引发人们敬畏感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权威的伟人,以及知识、思想和了不起的人类的造物。有趣的是,这和孔子提倡的“君子三畏”,也就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是异曲同工的。在心理学家看来,敬畏感的底层是一种叫作“统觉效应”的心理机制。在伟大的事物面前,会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审视自己,认识到自我的渺小和世界的广阔,这种感受会激发人心中的善意和亲社会性,让人们更愿意为了崇高的理念奉献小我。统觉效应经常发生在宇航员身上。当他们在太空里遥望地球时,世界的美和宏大直观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这种经验中体会到了强烈的敬畏感,在返回地球后投身公益事业,为了更广泛的人类福祉而奋斗。情绪的力量就这样激发了道德的升华。
除了同理心、良知、敬畏和升华的感受,在生活中还有一种经常体验到的道德情绪,这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朴实而善良的情感,是认识到他人的恩惠并为此由衷地感到幸福。心理学家发现,常怀感恩的人会逐渐对生活建立起积极乐观的看法,相信他人的善意,也更少感到焦虑和抑郁。感恩之心也能引起发自内心的善行,让我们将他人给我们的帮助转化成我们对社会的回馈。这种心理实现了善意的传递,也让人们在良善的行为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感。
1. 适度的消极情绪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可能给我们带来正面的助力。
2. 当消极情绪短暂地失控,我们最好是首先提醒自己不要做应激反应,接下来,用认知重评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理智,避免被消极情绪劫持。
3. 当消极情绪长期积累,形成情绪负债,我们可以通过表达的方式纾解情绪,用言语打通内心的阻塞。
4.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营造幸福生活的关键不在于拥有财富和权势,而在于掌握有效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幸福的资源。
5. 培养幽默感和审美能力,有助于我们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和趣味,从而更积极地体验生活。
6. 人类道德的底层是同理心和良知,它们都属于天然的情绪反应。
7. 在后天的成长中,敬畏感、升华感和感恩之心,这些发端于情绪的感受可以促进我们道德的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