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
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这个理论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的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根据这个实验他们得出结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维修,别人就可能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我思:
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路就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做好,才能做大事。
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公共场所,人们通常是不好意思大声喧哗的,不过一旦有人开了头,后面局面就会完全失控。
原本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遵守规则不乱扔垃圾,但是只要地上有了一块脏东西,大家就会争相模仿,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些年,公共自行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你可能会发现,如果最初的自行车摆放不整齐,那么后面的十有八九也是不整齐的。
闯红灯时,只要前面有一个提前走,后面的陆续会跟上,人们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己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讲到,人们往往都会抱着侥幸心理做事,其实这是一种投机取巧。起初他会试探你的底线,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反馈,这种行为就会变本加厉
好的东西人们会尽量保护它,而好的东西一旦稍微被破坏,人们就会任其变得更坏。
周末的夜晚,繁星点点,百无聊赖。你准备睡觉,拿起手机对自己说,就玩几分钟。结果玩到凌晨还不愿意入睡,久而久之,养成了熬夜的习惯。
破窗效应”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在生活中,我们千万要警惕:不要随便打破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当出现问题时,就要及时修缮。否则,任其下去,我们可能要去承受巨大的代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