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水人文素养集
考验人的智慧:最优停止

考验人的智慧:最优停止

作者: 山东田夫 | 来源:发表于2019-12-29 11:57 被阅读0次

    “适可而止"是我们常用来劝别人,也劝自己的一词,怎么才算适可而止,很少有一个定量,往往只有定性,也就是说适可而止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我们做一个决策的时候,常常被两个东西所撕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最优化的认知,而这些往往要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你不能够“二话不说,上来就做一个决策”;数据是越多越好,可决策不是越晚越好——决策是有时间点的。

    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巨大的冲突。

    比如租房子,你要尽可能多地看一些房子才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性价比最高,才可能形成一个选择房子的标准。但是,让我们纠结的是,在你不断扩大数据量的时候,最好的房子可能已经被别人挑走了,你没有机会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找对象:无论是男生找女朋友,还是女生找男朋友,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尤其是优质的女生更面临这个问题,就是“数据量和决策时刻之间的天然矛盾”。你越优质,机会就越多,获取的数据量就越大,你就产生了一个冲动——“再看看吧,可能有更好的”。

    但是,你收集数据的过程,也是丧失决策机会的过程——看到某某男生不错,但还有点儿问题,再看看吧,再比较一下……接下来,你找了5个男朋友之后突然觉得之前那个男生不错,回头再来找他,他给了你一张结婚请柬。

    股市上也是如此:你好像有很多选择机会,比如持有的一只股票一直在往上涨,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上涨的终点。股票涨的时候,你要面临“什么时候抛”的决策:过早地抛,你可能丧失发财的机会;不抛,继续持有,好像是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但实际上可能陷入到某种灾难当中:今天你觉得它还会往上涨,明天早上就发现它在悬崖式下跌,这时候,你也只能在那儿站岗了。

    “什么时候停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中国哲学里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叫“止”。

    智慧的起点就是“止”,你不知道止,就不会有智慧;而智慧的终点也是止,你不但要“止”,而且知道什么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止”——这就要考验你的智慧了。

    美国的认知科学家说,在某个进程中,来到37%的位置,你就可以定下来了。比如租房或者买房,你如果用一个月的时间看21套房子,那么其实你在37%的位置,也就是第11天前后下决定,过完这个点,你若是还未做决断,那后面就很可能没完没了了。这就是数学上说的最优停止理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考验人的智慧:最优停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ij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