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电商行业,已经形成了阿里巴巴和京东的两元格局,现在刘强东和马云对于零售业的未来分别提出了“第四次零售革命”和“新零售”的观点。有趣的是两者的观点中,虽然有一些共识,但是更多的却是分歧。毫不夸张地说,刘强东和马云对于零售的未来,正如京东和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一样,出现了重大差异!
第四次零售革命vs新零售——两位大佬论零售未来变革
对于零售未来变革,马云认为是融合,具体点就是,线上的企业到线下去,线下的企业到线上去,线上和线下还需要和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马云认为这种“融合”的结果就是消灭库存,让库存管理得更好,让企业库存降到零。
而刘强东则提出了“3I+3P=3S”。具体来说,刘强东认为第四次零售革命的驱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消费。
在技术上,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的变革将呈现出“3I”的趋势:感知(Instrumented),对场景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场景能够数据化;互联(Interconnected),打通不同场景的数据,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实现数据共享;智能(Intelligent),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销售预测更精准,库存计划更符合需求等。
在消费上,将呈现出“3P”的趋势:需求个性化(Personalized),从关注性价比、产品功能到美学设计、价值标签;场景多元化(Pluralistic),购物场景变得即时化、碎片化;价值参与化(Participative),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影响和创造。
因为技术和消费者的这些变革,所以第四次零售革命中,零售将变成“无界”和“精准”两个关键词,零售将变成“以客户为中心”和“人人市场”。
零售基础设施在未来的“ 无界零售”图景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它是串联起消费变化和技术更新的重要载体。在零售基础设施的变革上,呈现出“3S”的趋势:可塑化(Scalable),需要有很强的适配能力;智能化(Smart),需要依托数据、基于数据,输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协同化(Synergetic),信息、商品和资金提供的组合可以互相强化、形成合力。
对比起来,可以看到,刘强东所描绘的“第四次零售革命”是一个更宏大、更深入、更系统的图景。在这个“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时代,供应端的效率极大提升、成本极大降低;消费端实现了“比你懂你”、“随处随想”和“所见即得”的体验升级。还是围绕“成本、效率和体验”的升级,但升级的路径和手段相比前三次零售革命有了很大的颠覆和不同。
“新零售”or第四次零售革命,对整个零售行业有哪些影响?
用户层面
(1)消费习惯。在以前,消费是要在线下进行的,必须要去超市、商场进行购物。现在的消费模式更多的是碎片化的,随时随地,只要有信号、有智能设备就能进行购物。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现在更多的人愿意在线上渠道随时随地进行购物。
(2)消费时段。过去在线下实体店购物,只有在店铺开业开门的时间段才能进行购物。而现在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网络,都能进行购物。“618”、“双11”期间,有数百万消费者在凌晨档都在进行抢购。
(3)消费场景。过去的消费场景比较单一,只能在商店内看着产品或者样品进行选购。而现在随着“新零售”的提出,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碎片化。消费者在阅读、看视频、听歌时,通过点击链接就能购买书籍、视频中涉及的产品。消费者还可以体验O2O模式消费场景,在线下体验线上订单或者线上订单线下提货等等。
(4)消费体验。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现在对产品的体验了解已经不必再经过亲身体验,只需要通过图片浏览、人机互动体验,就可以很好的了解一件商品。举个例子,天猫在城西银泰开设的“新零售体验馆”,顾客不需要亲自使用商品,只需要通过虚拟试衣机以及化妆间等科技产品,就可以感受到产品用在自己身上的效果。
(5)消费决策。过去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渠道比较单一,一是通过身边亲戚朋友的口碑宣传,二是通过商家的宣传广告。而现在消费者进行购物时,首先了解的是商家的信誉度以及其他用户的评价。现在的消费者不再单单局限于身边小范围、片面的信息,而是通过参考“大数据”来进行消费决策。
(6)消费渠道。实现了无缝式对接,过去单纯的线上线下联合只不过是扩展了消费渠道,并没有提升顾客的消费体验。想要让顾客感受到新零售的优势,就需要全渠道网络的融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将新零售总结为“线上+线下+物流,其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会员、支付、库存、服务等方面数据的全面打通”,大数据云平台与线上线下商店的联合将为顾客带来跨渠道消费的无缝式对接,但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7)支付手段。随着支付宝、财付通等金融支付平台的出现,消费者的支付手段更加多样,不在局限于现金、银行卡。现在消费者出门购物只需要一个智能手机就能轻易的支付。随着“新零售”的发展,支付手段会更加多样,指纹识别、面目识别、纹身识别等识别技术都可能成为未来的支付手段之一。
商业层面
(1)商品呈现。过去商品的呈现方式为产品展示,甚至样品展示。而现在通过各种“黑科技”的应用,商品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图片加文字、网红加直播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加人工直播技术、线上加线下融合宣传,能够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商品。举个例子,苏宁云商线下门店的每一个电器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之后,电器会自动进行“自我介绍”,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产品的功能特点。
(2)商业品类。线下商场的商品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地段只能摆放有限的商品,尤其是一些大件家具、大样商品等大体积产品,很难在商场中进行展示。而现在由于线上平台摆脱了整个地理空间的限制,所有的商品,不管大小形态,都能放进线上的店铺,大大丰富了商品的品类。
(3)商业流通。以前产品从厂家发出,经由省代理、市代理,再到县代理,最后到门店,流通渠道繁琐,运转消费周期较长。而现在,有了平台的辅助,商品可以直接从厂家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大大缩短了渠道,商品流通效率变得越来越高。
(4)商业供应链。过去都是厂家根据自己往年的经验制定生产以及消费的计划。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时常会发生产品囤积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随着“大数据”的引进,厂家通过对往年数据的分析可以很好的预测市场的变化,更准确地制定今年的生产销售计划。利用大数据,生产商也可以对用户需求的改变进行预测,开发出能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同时,商场超市等线下卖场也能利用“大数据”,更好的采购、备货,减少成本。
(5)商业业态。过去我国零售业的商业业态主要是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专卖店、商超百货便利店。随着网络零售业的兴起,商业业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丰富。而现在,“新零售”的提出,线上线下逐渐开始融合,现在的“零售”不单单只是商品的售卖了。例如银泰天猫合作的“新零售体验馆”、亚马逊的新型概念店“Amazon Go”以及小米乐视的O2O线下体验店,都很好了体现了“新零售”的概念,极大程度丰富了“新零售”商业业态。
(6)商业格局。网络零售在中国发展了将近20年,发展到现在网络零售交易额在整个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也不是特别高。就算是去年,整个占比也没有超过整个社会零售的15%(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9%)。现在随着“新零售”的提出,线下实体开展线上业务,线上平台也逐渐延伸到线下,这个商业格局肯定有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电商将慢慢成为配角。与此同时,流量入口也发生了变化变化。之前消费者购买实物只能在商场百货店,实物需求是商业流量入口之一,但是随着实物消费往线上进行转移,更多的人在线下进行餐饮、影视、娱乐、教育、体育等生活服务项目。流量入口从事物需求转变为生活服务需求。
(7)商业模式。在过去,零售业商业模式只是千篇一律。线下商场通过租金,在地产上赚取利润,还要少部分商品收取佣金。而电商的盈利模式则截然不同,主要靠精细化的运营赚取差价,致使整个项目盈利。而随着“新零售”进入,商业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像现在常见的打造自有品牌、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打造O2O模式,以及最近流行的跨境购物,都是商业模式升级的几大表现。
逸马点睛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基因决定未来。刘强东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马云提出“新零售”,就反映出两者的基因,也折射出京东和阿里巴巴未来不同的战略选择。
刘强东在中关村站过柜台,做过卖货、送货,是实干派,所以“第四次零售革命”的观点既分析了过去,也展望了未来。在未来的展望上,分析了技术和消费者的变革,描绘了供应端和消费端的趋势;马云是老师,擅长布道,提出新概念,所以“新零售”的理论侧重于讲“新”,讲颠覆,一句“电子商务未来会消亡”一下子就吸引了业界的眼球,但是具体如如做,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另外,京东是重模式,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更是一个零售公司,刘强东甚至将京东定义成一个供应链服务公司,所以刘强东提出“成本、效率和体验”是零售的本质;而阿里巴巴是轻模式,本质上是一个销售流量的广告公司,是一个撮合生意的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