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定义
1、信息不是确定的yes,就要考量完全的no
①我们在面对信息时,要做好两手准备。
第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在大脑收到信息时,要本能地保持怀疑,不要给出明确的结论、选择立场和采取实质行动,否则将陷入被动。一件事有1%的不确定性,就要视之为完全的NO,并控制住你“想做些什么”的热情。在这个前提下,要灵活地思考“是不是”的问题,而不是急于进行下一步。
②对任何“确定会发生”的事情,都做好其“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
听到一些“确信无疑”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总是“问题来了”。如果有一个人向你做了100%的保证,那么这中间100%有问题,你要做好它最后为0的准备。聪明人会首先想到这则信息的对立面和最坏的可能性,然后对一个极坏的结果做好充足的准备。
2、n-WHY分析法:对一个问题连续以n个“为什么”来追问,可以更接近真相。
①运用n-WHY分析法的基本原则是,放弃用确定性思维思考问题,带着不确定的疑问锲而不舍地寻找最初原因。
②怎么发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什么。
3、心智的较量
用开放的心胸归纳整理新的资料,进行不含情感色彩的推论,从而改变自己的选择性判断。
第二步抽离
1.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创作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等多部畅销全球的作品,他是天才作家,同时也是调节大脑的高手。从33岁开始,村上春树平均每天跑步10公里,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作为时常待在封闭空间内埋首写作的人,他的运动量是如此惊人。假如不这么做,他可能写不出太多美妙的作品,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久坐,需要灵感。没东西可写时,干坐着硬想是吃力不讨好的,有时你坐上几天也未必能想出几个满意的句子,反而把自己搞得头昏眼花。村上春树便是用跑步的方式让大脑休息,同时在奔跑中找灵感。
思考是一种脑力劳动,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身体却长时间处于低兴奋的状态。当连续几天开会、谈判、磋商、撰写方案以寻找突破点而毫无进展时,大脑里面就像有无数的鼓点,脑细胞活跃得快要跳出来,全身的肌肉、手脚、腰腹等却十分乏力。感受到身体里这两种奇妙状态时,便意识到应该放空大脑了。放下手头的工作,爬山或者游泳或跑步。
第三步辨别
识别,确认问题的本质
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收获是应得的,自己的烦恼是别人造成的。
1.强大的辨别思维能力包含:第一,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实;第二,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第三,熟悉各种思维逻辑。
2.在商业领域,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价格的趋势又源于供求的动力,市场上的任何变化其本质都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只要抓住了这个核心,就看透了商业的本质,便能精准地解决商业问题。
3.抓住问题的本质是识别的第一要义。抓住一个事物的核心本质,就是抓住了“确定性”,获得了一个确定的YES,这样,前面已经做完的事情和后面即将做的事情才有价值。
4.对比,是最能帮助人们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论证手段。
读书时要结合“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决策时要结合“思考结果”与“调查结果”。既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又要跳出思考,用实际调查进行对比论证,也就是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步筛选
1.脸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是我喜欢的另一位商业精英。他和乔布斯一样,也是极简主义的信徒。他的房间装修很简单,衣着也很朴素,甚至不管去什么场合,都只穿一双拖鞋,开一辆“很一般”的汽车。他有勇气放弃不需要的东西,这使他有精力钻研重大事项,实现更大的价值跃升。
给信息做减法的好处是,它能让我们对重要问题保持必要的专注,舍弃不相关因素。在抛开那些你并不怎么需要的东西(无关信息)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可以将全部的能量都投入最重要的事情上,直到把它做到最好。只有先做减法,才能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集中地思考与强化主要的环节。
2.如果某种未来的发生只是“可能”发生,你已付出的成本便是“零价值”的,应该视为可以舍弃的沉没成本;在思考和决策一个问题时,不要把将来的可能性和已经付出的成本列为参考因素,而是要先把它们隔离,再去分析问题的性质。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3.划线
20多年前,中国北方某所大学的教师宿舍区未建自行车棚,学校老师下班后习惯性地将自行车停在楼道口。时间长了,停的自行车越来越多,堵塞了楼道,大家都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这个问题没法解决,因为每个人都这么干,渐渐也都习惯了。”后来有一天,一位老教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便用粉笔在楼道口的一侧画了一条线,把一片区域圈了起来,写了三个字:“停车区。”他画好线后,还把乱放在楼道口的自行车重新摆好。从此以后,宿舍区的自行车变得整整齐齐,人们自觉地将自行车停到他画定的区域,这些自行车再也没有影响过出入。
4.看见界限,分工明确
界定边界的做法可以通过流程式的思维方式拆分问题——通过流程将问题拆分成一个个有顺序的小模块。流程中有可能涉及各个不同的角色(因素),将内因、外因、环境因素三个角度的信息体现在流程中,这时你便能更深刻地、形象化地理解不同因素是如何影响事物变化的。
在处理信息时,第一步是进行取舍,将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舍弃无用的信息,以免思路被带偏;第二步是止损,要有敢于放弃沉没成本的勇气,以达成及时止损的效果;第三步是善用归纳法,对提炼出的高价值信息进行组合;第四步是定下界限,为自己的思考范围进行限定,让思考更加专注,更有穿透力;第五步是清除思维杂念,为自己搭建一个相对安静的思考空间,防止你的思考成果受到污染,使前面的准备功亏一篑。
第一,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信息的习惯。若没有定期整理它们,则用各种手段和工具获取的信息,时间一长便会趋于杂乱,同时失去时效性。所以,就像定期打扫房间一样,在信息归纳中,对信息进行定期整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定期检查并且调整归类;二、删除不再需要的资料;三、添加和调整方便搜索的标签或者关键词。此外,你也可以为工作增设一个临时储存资料的过渡区(工具),用于存放一些有价值但暂时无法归类的文档或者资料,不过这样一来,在定期整理时你就要着重检查这个临时工具(文件夹),将其中的资料安置到对应的分类中(或者删除)。建议每周定时整理一次,时间可以定在周一或者周五,但要避开周末。
第五步目标,条件,路径
萧亮和异性去吃晚餐,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一、如果是工作便餐,就要考虑经济实惠;二、如果是创造和异性独处聊天的氛围,就要考虑安静有格调;三、如果对方是重要客户,为展示合作诚意,就要考虑环境和菜品;四、如果是要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就要考虑餐厅的档次。
萧亮要达到目标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一、晚餐的时间,餐费预算,以及出行方案,这些是客观限制条件;二、双方的关系,对方的口味偏好,餐厅的评价,这些是主观判断条件;三、如果选择了某一家餐厅,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这是对“决策—路径—目标”进行的客观评估。
萧亮怎样才能找出从现实到目标的优化路径?一、在确定了客观条件,并且对主观条件做出判断后,开始执行方案,给意向餐厅打电话;二、如果订位成功,则思考截止,准备赴约;三、如果订位不顺利,结合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重新选择餐厅,直到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