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读了第七章《用对方法,客户心甘情愿为你打开钱包》,这章主要是在突破大家对金钱的原有认知,作者研究销售已经到了研究人性的地步,窥见到的是人们的心理弱点,但又能站到更高的高度来看待销售。
01钱真的越花越多么?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就是要节约,要量入付出,要节衣缩食,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钱是花不完的,要去追求锦衣玉食的生活。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从下面这段可以看出作者的两个金钱观。
P57思考一下市场上到底有多少资金。有多少人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每月支付话费账单、添置衣物、购买食材?市场上的钱数不胜数,一旦这些流动资金濒临短缺,相关人员就会马上印刷更多钞票——通货膨胀便不可避免!
永远不要有资金短缺这样的想法,因为事实并非如此!世上有成千上万的财富待你去追寻。当你下定决心寻求锦衣玉食的生活,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是商机。
一是认为钱的总量是在变化的,总是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就会有人印钞票出来。在分享过程中,甄艾姐提到国家印发钱也不是毫无限制的。我学经济学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两种方式,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旦流动资金频临短缺的时候,国家肯定是印发钞票的。某种意义上来讲,钱的总量确实是毫无限制的,因为社会总财富是在不断增长的。
二是认为金钱是流动的,所以他鼓励人们一边消费,另一边要去追寻。不消费的人就会缺乏追寻的热情,慷慨大方的人才能赚来更多钱。
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讲,钱会越花越多的也是有道理的。国家有个政策就是“拉动内需”,为什么一直喊“拉动内需”?就是当人们都跑出去消费的话,那么钱就流动起来了,流动起来就是大家都有干劲去赚到更多的钱。
02 精打细算的人存在么?
以本人记账达到了5年的记录来看,精打细算真的是不存在的。总会在某些方面要去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性,会花超了。比如,明明上网只是想买一个本回来的,但我会在这家店买了很多其他的文具,而这些文具家里就会有很多。
还记得大家到年底晒淘宝账单么?为什么要晒淘宝账单?这也是虚荣炫耀之心的一种行为表现。可没有平常的积累怎么会有最后的一晒呢?
P61不管你的潜在客户说什么,购物时,他们往往会买很多东西。信不信由你,人们其实是喜欢花钱的,他们花得越多,就越喜欢消费的感觉,然后就觉得自己的决定十分明智。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这个人,他/她无论是买房子、汽车、家具、设备、衣服,还是出门旅行都要精打细算。其实,这样的人根本不存在。消费者想要带回家的东西数不胜数,绝非一两件。他们想要向邻居朋友吹嘘自己花了最多的钱买了最贵的东西。人们往往会有虚荣炫耀之心。
作者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消费,消费已经超越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甚至是其他的心理需求价值,仅仅可能是人们为了获得肯定的,证明自己也会去消费。
03消费惯性
P59这次发现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突然回想起之前出去购买某件产品,在商店里我犹豫不决,后来仿佛用了一个世纪才决定购买那件商品。不过,一旦最终做了决定把它买下,我发现,走出商店之后,回家的路上我又买了八件同种产品。这种现象在顾客之间屡见不鲜。一旦开始购物,买家会更加慷慨大方地买进商品。我相信,消费者实际上是在利用二次和后续消费来支持自己第一次正确的决定。
这段讲了消费的两种惯性:
一种是我们购买的时候,如果在一家店买了,就会倾向于做这家的回头客,而且再次购买在用时和还价上都会比原来更少。做为销售,那么要增加客户做为回头客,如果做为消费者,在做回头客的时候要去观察自己是否存在不理智的行为。
另一种惯性是指我们会倾向于买同种产品。比如,打开衣柜,会看到自己的衣服都是类似款式的。很多女生会有很多口红等等。
以前我会认为这两种惯性是因为我们懒得再去思考,或者店家已经获得了我的信任,但今天看到书中说背后的原因是支持自己的第一次正确的决定。反思了一下,有这种心理因素在作怪。
总结
今天本章的标题主要是让客户为你打开钱包,看作者怎么来论证的?
首先,作为销售人员,首先要打开对金钱的思路,金钱像海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去取?所以,不要限制自己,认为钱花了就没有了。
其次,顾客可能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也会去消费。消费的感觉会持续带动消费。
那么作为顾客,是要释放天性呢?还是要改变天性呢?
从秘密角度来讲,要顺天性而为,那么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但从精力时角度来讲,要不断优化自己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