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作者: Letree与那些书那些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8-23 17:12 被阅读0次

    “中庸”被推断源自《尚书》,而被孔子推崇致胜。宋学者将相传子思创作的《礼记》三十一篇抽出为《中庸》,此后《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印象中总是有人用“中庸”这个词来批判中国人没有主见,没有创新精神。直到听到《雍也篇第六·第二十九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被孔子誉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甚至他觉得自己都还没达到中庸的境界。那么“中庸之道”显然不是那些人理解的“墙头草”“和稀泥”“不思进取”。

    何为中庸呢?

    孔子以为的中庸是“文质彬彬”、“再,斯可矣”、“过犹不及”……讲究的是“度”,“无过无不及”。原因恐怕就是物极必反。

    而《中庸》中对“中和”的解释则跟人们误解的“无主见”刚好相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的就是不轻易以直觉行事,通过思考分析后再进行判断。也就是不会一上来就使用系统1直觉判断,而是采用系统2主动分析。

    生活中“随大流”“及格万岁”这些凭借大脑得过且过的观点和行为显然不是“中庸之道”。

    “做事为人”,“张弛有度”才是“中庸之道”。做事恪守职责,不推卸不越界。做事可以是工作,可以是教育子女,可以是孝敬长辈,可以是帮助朋友。为人,坚守原则,不卑不亢。为人,可以是上下属,可以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亲友。

    《中庸》选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kmjktx.html